该著作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博览博采博爱,以文笔和镜头尽其所能地记录了古道沿线自然山川的壮丽风,二十多个民族各自的生存风貌。从热带雨林到冰峰口雪岭,路面见古道两极并沿途景致因其差异巨大而壮阔,生活其间的族群
文物所折射出的恒久魅力,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丝路物语”书系,就是这一魅力的具体体现。这一本为《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腹地的联接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亚与中亚、南亚与北亚陆路的要冲,承担着联通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功能。本书通过文物多方面地呈现青海的全貌。在展示过去的同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以历史文化为媒,让广大的读者真实地了解青海灿烂多元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很好传统文化。
?首次公开的法国官方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解密晚清时期法国在中国南部的殖民野心,法国官方封存至今的一段历史。 ?白皮肤的“满大人”,晚清时期法国驻广西、云南府领事方苏雅跌宕起伏的一生。 ?“世界工程奇观”滇越铁路修建背后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 ?前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作序推荐。 法国驻广西和云南府领事方苏雅被称为“白皮肤的‘满大人’”,他是最早用相机记录晚清时期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外国人。他拍摄并留存至今的数百幅云南老照片是反映那个时期中国南方风土人情的珍贵历史资料。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更重要的功绩是主持修建了滇越铁路——这条铁路浸透了中国劳工和法国工程师的血汗,承载并见证了百余年前法国在中国南部的秘密野心,以及中国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历史变迁。本书通过追溯方苏雅的一生,重现了晚清中国在列强
本书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并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极具典型意义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因,社会变迁的起伏过程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认为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动力主要是交通环境改善、漕运政策和对其他区域多种文化的吸纳融合,指出运河沿岸城镇与运河腹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总结出该地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表现的大起大落类似马鞍型的发展趋势及经验教训。 本书着力点在于探讨明清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规律,这不仅对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为京杭运河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南水北调工程和华北地区
琉球群岛是东中国海上的一串珍珠,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极具战略价值。从历史上来看,琉球长期作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富庶繁荣,自明朝起即被誉为“万国津梁”。 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成了中国的藩属国。清朝继立,琉球国延续了与中国的朝贡、藩属关系,长达500多年。在朝贡体制下,琉球国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中华文化逐渐在琉球国传播和发展。琉球国从中国获得各种物资,再北上朝鲜、日本,南下今南洋各国进行转口贸易,琉球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猛发展,琉球国进入了自己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向外推行扩张政策。1879年,强行将琉球国改设为“冲绳县”,还妄图与清政府通过谈判取得中国对日本吞并琉球国的认可。然而,当时中日两国并没有就“球案”达成任何协议。因此,
本书初版于1993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重印了一次,重印时对内容并未作任何修改,只是改正了一些错字。自初版问世以来的十年里,本书不仅是不少高校“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课程的基本教材,还成了报考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所以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我总觉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本教材还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所以当我在每次课程结束时,总要求同学对本教材提出意见,希望有机会能作些修订工作。多年来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太少,而这正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二是所附地图太少,特别是自然和疆域部分,没有地图光看文字,弄不明白,而同学们又没有条件去查阅许多地图。
本书中收录葛剑雄首次发表的《北极日记》,重新修订《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南极日记》《走非洲》《札记》《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既是风景,更是人文历史;既是游历,更是思考与追问。随一名历史地理学者跋涉地球南北西东,领悟咫尺天涯。
《中古变革与地域社会论稿》是作者王凤翔的论文集,研究时段主要涉及隋唐、五代十国、宋等中古时期。作者以长时段为视角,考证、计量等方法为手段,审视了中古变革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诸领域,主要探讨了制度、机构、职官、人物、思想及士人、伶人、养子等群体的衍变。对中古变革引发的地域社会的变动也有关注,对政区、文化、群体、经济诸地理问题也进行了探究。本书对中古史和地方史研究有意义。
内容简介: 《纸本的青云谱》是著名作家邓涛先生关于南昌青云谱人文地理的散文集。青云谱在南昌之南,山水庭院间浓缩了两千多年的豫章文化,从汉晋的灌婴、许逊,到清代的八大山人和近晚的张恨水等,这里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活动足迹。作者以充沛的感情和诗意的文笔,梳理了他们与南昌、与青云谱的渊源,还原了时代大潮中名人们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南昌人文地理图景。
今年恰逢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本书作者长期关注《红楼梦》与曹雪芹研究学术动态,以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眼光,对曹雪芹故居问题以敦敏、敦诚、张宜泉诗文结合历史文献加以解析,提出曹雪芹西山住地最初在隆恩寺(黄叶村),其后迁居双泉寺村(谢草池),并在双泉寺村谢草池故居度过人生旅程的新考证。
新版《美国历史地图》通过一幅幅结构清晰、内容详备的地图展示了从北美地区有人类生活以来到当代的完整美国历史。地图中的释文、史实和数据令人耳目一新,增长学识。与旧版相比,对原图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新图。本书通过对一系列里程碑式事件的生动描绘,全面展示了美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 政治——从得克萨斯的兼并,到黑人选举权的斗争; 军事——从独立战争和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 社会——从奴隶制的废除,到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 交通——从十九世纪的铁路和运河,到当今的太空探险; 经济——从早期的农业和工业,到当今美国的繁荣。
本书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海道历史功能与变迁的专史。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青唐道”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
本书梳理了罗马帝国横跨千年的兴衰史,既有冷静客观的历史解读,也有精彩纷呈的人物刻画,于细节处生动再现,于宏观处纵览全局。并且将罗马帝国的兴衰与中国春秋时期做了横向的比较。作者语言优美华丽,并具备高屋建
本书先通过大量原始资料复原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角英皇道两侧的店铺,通过复原图呈现北角的社区生态。然后梳理英皇道上的餐厅、时装店、旅馆、照相馆等商业设施与上海的历史联系,同时重点勾稽移民至此的民国作家
国名,指国家的名称,即主权国家的官方称号。就像人起名字有其恰当的含义或特定的寓意一样,国名也客观地承载着各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等基因密码,传递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文明的文化信
哥伦布1492年首先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起历时三年完成环球航行,大航海、大探险带来“地理大发现”,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常识。然而至02001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的蓦然现身,揭示在141 8年前中国人已经抵达美洲,并且完成了环球的航行。本书即由此图溯源,层层剥开中国人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 一幅隐藏在11纪古墓中的世界地图,寓示当时中国人已经完成了对美洲大陆的测绘,而且航遍了澳洲大陆的海岸线;数幅马可.波罗遗传的古地图,显现出北美的部分轮廓,证明马可.波罗从中国获悉了北美大陆的信息;利玛窦及其世界地图,占有中国地图史学界极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地图隐藏一个惊人的秘密,即利玛窦曾经参考过中国古代航海家探险美洲的地图资料;还有一些中世纪地图,描绘出南极陆地的轮廓线,说明中国古代探险家已经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