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将中国文化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做深入浅出的可视化表达,对专业性的历史地图、图表进行大众化和可阅读化设计,以文字解说、地图、示意图、图表、文物和古画图片等形式呈现。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
《人文地理学通识》因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而享誉全球,畅销30余年,是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教材。本书是其第12版,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前半部分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文化特征,解释人口、流行文化、语言、宗教和族群等的分布情况及迁移、改变之原因,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龄化、贫困化、流行病、移民与种族冲突等与现代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后半部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的发展模式等,其中粮食安全、能源困境、气候变化等世界热点问题均有涉及。人地关系,全球化与地方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则作为两条隐形线索贯穿全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内设多个独具特色的版块,旨在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对国际
青海地处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三山高耸于此,三江发源于此,一湖碧水,无穷旷野。它东接中原甚至远跨长江流域,西达新疆南道,北通河西走廊,南临西藏雪域,道路畅通,盘踞要津。 丝绸之路青海道开拓甚早,但其繁盛则在吐谷浑时期。公元4 世纪初,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青海,约于313 年建吐谷浑国,至663 年被吐蕃所灭,历时约350年。 西海长云:6 8世纪的丝绸之路青海道 展览简述吐谷浑国历史,并以近40年来海西地区吐谷浑 吐蕃相关考古发现为依据,通过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精美观赏效果的文物,展示6 8世纪(包括吐蕃时期)吐谷浑人的生活、文化和艺术史,揭示青海道在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过程的重要地位。 西海万里路,长云暗雪山。让我们来倾听青海更西的众多珍贵文物讲述的丝绸之路青
本书展示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社会,世界名城和历史古都的珍稀地图,图片均来自珍稀地图收藏行。介绍了世界制图技术的演变。本书推荐跳跃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关注同一城市的地图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制图风格下的变化,前后比照城市景观和地图在风格规范、社会风俗以及经济价值的变化。通过地图洞察城市和社会的变化,将对人类这一社会群体的演进获得意想不到的视角。当然Z重要的一点,是欣赏地图之美,它们是人类科学、文化和美学的结晶。
本套书主要从中国的环境文献、天文历法与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黄河、淮河、济水、长江等及湖泊的变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岸变迁,水利工程建设,各地的水系,黄河的水患、危害及治理,运河治理,对海洋海潮海岛海疆的认识,对滨海的开垦与保护等)、植被环境(森林分布、森林状况、植被分布、植被隐忧、文化用品对植被的消耗、造船业对植被的消耗、建筑对植被的消耗、对植物的认识、种植的风气种类、引进的植物、植被破坏、植被保护、各地的植被概况)、动物环境(有关动物的文献、动物的种类、动物的饲养、对动物的保护、动物的分布与变迁)、土壤与地貌(对中国地理大环境的认识、农业生态环境、土壤分类、从地质和农业角度认识土壤和地貌等)、矿产分布与利用(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瓷器、
首次集国家图书馆特藏明清珍稀舆图,从皇家库藏走出,近80余件,3000页,大八开四色精印加大幅拉页,北大*教授团队领衔,打破时间空间的壁垒,解开历史的尘封,解读四百年间的长江、黄河、京杭大运河、三山五岳、皇家御园,苏杭名胜,高清呈现真正的中华千里江山图景。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国山川名胜舆图不仅是当今世上为数*多,而且也因其独一无二的传存史而具有测绘质量高、资料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强等特点。国图收藏了大量珍稀舆图。本稿系首次大规模以山川名胜舆图为研究视角进行整理出版,是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力求真切反映原始信息,厘清舆图全貌,对所有舆图的各项信息完整著录,包括图名、作者、年代、类型、颜色、载体形态、尺寸、比例尺、馆藏号等,并对每一幅珍贵舆图进行分析与研究,撰写专文,旨在多角度、全
《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套装共4册)》包括《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册):先秦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二册):秦汉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三册):魏晋南北朝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四册):隋唐五代卷》4册。《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套装共4册)》立意高远,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收集整理了清儒地理考据的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相对比较全面的清儒地理考据重要论著的基本目录,并能归纳其共性和特征,讨论的问题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四卷本虽作者不同,体例也有一定差别,但均体现了扎实的史料考辨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清儒的评价准确、客观,既能表彰其成就,也能检验其不足,用力甚勤,不仅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覆的工作,是以考据学的方法研究清儒地理考据的典范之作。对清儒地理考据的研究,可以展现出清儒
详细描述: 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沿海先民就开始用简单的航海工具,不断开辟着海上的航路。在汉代,徐闻、合浦远致异域珍奇,与陆路“丝绸之路”相呼应,大大地拓展了我们的地理空间视野。两晋隋唐,海上帆影相望,跨海求经的中国僧侣,东来贸迁的波斯、阿拉伯商人,远至非洲、欧洲等世界各国,都通过茫茫大海上的航线,到达了彼此的祖国。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已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海上贸易空前兴盛,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因其运送着陶瓷、丝绸、茶叶、贵金属、香料等物品,又被称为“陶瓷之路”、“茶叶之路”、“白银之路”、“香料之路”。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艺术传播、思想交融的和平之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汇集了沿海地区九个省51家博物馆的数百件珍品。这些珍贵的
本书是从国家图书馆地图专藏和书型古籍中遴选出的有关京津冀地区的古旧地图,以清代地图为主,辅以少量民国时期的地图,按成书(图)的时间先后编排而成,旨在通过地图展现古代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治理特征,直观展现了 京津冀地区的离宫、园囿、守备军营、水利、漕运的情况,并通过文字介绍相关背景,解读这些古旧地图背后的历史,为全方位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供地理学者、历史学者、地图史学者以及今天的规划学者研究参考。
《江南旧志图选 境域》为 志说江南 系列丛书之一种,是江南旧志图谱的首次汇编整理,从江南地区历代方志中精选珍贵图谱,以苏州地区为重点,涵盖八府一州,包括苏州境域 图、嘉兴境域、湖州境域图等。所收图谱均按照年代编排,每幅图都有图注。读者可从中一览古代江南地区的山川境域的变迁情况。中式线装,一函四册,高档典雅。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数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国务院在关于编纂《中华大典》问题的批覆中指出,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建国以来*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总论分典(繁体竖排版)(套装全3册)》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
内容简介: 本书《丝绸之路:连通伊斯坦布尔和中国西安的历史之路》,是以图文的方式对丝绸之路西方名城伊斯坦布尔至东方古都西安路段进行的全景展示,通过图片将遥远的丝绸之路呈现于纸上,通过文字科普丝绸之路沿线的久远历史和灿烂文明。本书从丝绸之路西段的伊斯坦布尔出发,分为北线、南线,然后进入丝绸之路中段,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开始,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的喀什,从而走进了丝绸之路东段,后途经我国新疆、甘肃、陕西而行至丝绸之路的终点西安。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上,世界遗产云集,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 丝绸之路:长安-天
本书对《明实录》中与长城相关的史料悉加辑录,汇为一编,除以时间为序加以排定外,更依照建筑类型(边墙、雄关、隘口、削坡、敌台、敌楼、烟墩等)编订了索引,这样不仅使读者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明代修筑长城的全过程和具体细节,更为研究者提供了切实可用的工具书,帮助其克服翻检之难。
本书共收录广东全省254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史迹,这些史迹涵盖海港设施、文化交流、外销品生产基地、海神信仰建筑、航线遗存五大类,五大类之下又细分为十三小类。这些史迹基本可以代表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各类史迹的精华。
潮州广济桥是我国的古桥之一,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和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古桥”。本书以韩江的地理特点为背景,分为“广济桥史话”“佚闻传说”“与桥相关建筑景观”“粤税之大者无过此桥”“文征”等九篇,通过历史资料详述广济桥建桥以来的历史沿革,筑桥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与广济桥相关的人文风俗、传说故事和文学创作,让广济桥的古今风貌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