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人文地理学通识》因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而享誉全球,畅销30余年,是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教材。本书是其第12版,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前半部分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文化特征,解释人口、流行文化、语言、宗教和族群等的分布情况及迁移、改变之原因,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龄化、贫困化、流行病、移民与种族冲突等与现代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后半部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的发展模式等,其中粮食安全、能源困境、气候变化等世界热点问题均有涉及。人地关系,全球化与地方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则作为两条隐形线索贯穿全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内设多个独具特色的版块,旨在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对国际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将中国文化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做深入浅出的可视化表达,对专业性的历史地图、图表进行大众化和可阅读化设计,以文字解说、地图、示意图、图表、文物和古画图片等形式呈现。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
《帝国时代》有13章,每章都由一位专家撰写,且采用一种编年史的写作路径,从地缘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是文化的视角检视了一系列特定的帝国:从16世纪之前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欧洲强国 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这种 古典 的和扩张性的海外帝国,还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建立的不那么知名的前哨,以及如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短命的帝国后来者。在这些例子之外,还增加了奥地利 匈牙利这个陆上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苏丹国和美国。本书集中讨论帝国扩张和收缩的模式与周期,推动扩张的意识形态以及一些殖民扩张中反过来对宗主国家所造成的影响。 全书含有近300幅插图,其中160幅为彩色。 从文艺复兴到 二战 后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人类政治版图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帝国。德国和意大利经历了短暂的海外扩张梦;
本书*版曾获得郭沫若史学奖和首届政府图书奖,时隔6年做增订版。此次修订有如下调整:1.在原书的基础上,修订了原书中错误,新增条目千余条,如关于考古新发现、重要文物古迹、著名的建筑物等。2.大幅度改动和调整的条目四五千条。随着行政区调整, 今地 也做了相应调整。3.另新增字头笔画索引,更方便读者阅读、检索。4.重新编绘地图,鉴于全国行政区划的变化,附图也根据*的行政区划(2015年底)予以重编和改绘。 全书六万余词条,是已通行半个多世纪的《古今地名大辞典》的两倍以上,字数也为其三倍以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编纂,著名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二十余年,八易其稿而成。内容包括古国、都邑、各级政区、山川、泽薮、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及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本书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挖掘整理起于明代、讫于1949年,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主的传世的单幅绘本、刻本、碑刻地图,或是专项地图集中的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古旧地图(包括中、外文地图),共计66幅。在系统地梳理三山五园地区的自然地理形态演变、历史文化发展变化、重大事件文化蕴含的基础上,采用精巧的装帧设计,优质环保的材料印装呈现,使其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兼具艺术收藏价值。
什么是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计划? 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新技术带来的机遇,我们于2018年启动了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GHDD)计划,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探索中国古典园林遗产记录和保护的新途径。该计划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数字化文化景观研究工作小组领衔,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流团队科研基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共同资助,并先后受到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建筑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校、组织和单位的支持和协助。 GHDD计划选取10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园林遗产,采用国际文化遗产档案框架和标准,利用新型数字技术建立高质量遗产图录,弥补现有古典园林记录资料的不足。我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数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国务院在关于编纂《中华大典》问题的批覆中指出,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建国以来*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总论分典(繁体竖排版)(套装全3册)》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
本书是从国家图书馆地图专藏和书型古籍中遴选出的有关京津冀地区的古旧地图,以清代地图为主,辅以少量民国时期的地图,按成书(图)的时间先后编排而成,旨在通过地图展现古代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治理特征,直观展现了 京津冀地区的离宫、园囿、守备军营、水利、漕运的情况,并通过文字介绍相关背景,解读这些古旧地图背后的历史,为全方位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供地理学者、历史学者、地图史学者以及今天的规划学者研究参考。
《顺风相送》包括127则,《指南正法》包括87则。两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di一部分是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如太阳太阴出入时刻、逐月恶风、潮水消长、雷电、观看星辰,以及定罗经下针、定舡行更数,和其他一些禁忌;第二部分是各州府山形水势的记载,每一路程沿途各地作简单说明;第三部分是各处往回针路、日清,与往还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能否停泊,都有详载。 《顺风相送》中 福建往琉球 一则记载了福建到琉球的海路,首次出现了 钓鱼屿 (即钓鱼岛)、 赤坎屿 (即赤尾屿)的名称。原文如下: 福建往琉球 太武放洋,用甲寅针七更船取乌坵。用甲寅並甲卯针正南东墙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风东湧开洋, 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湧放洋,用乙
青海地处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三山高耸于此,三江发源于此,一湖碧水,无穷旷野。它东接中原甚至远跨长江流域,西达新疆南道,北通河西走廊,南临西藏雪域,道路畅通,盘踞要津。 丝绸之路青海道开拓甚早,但其繁盛则在吐谷浑时期。公元4 世纪初,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青海,约于313 年建吐谷浑国,至663 年被吐蕃所灭,历时约350年。 西海长云:6 8世纪的丝绸之路青海道 展览简述吐谷浑国历史,并以近40年来海西地区吐谷浑 吐蕃相关考古发现为依据,通过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精美观赏效果的文物,展示6 8世纪(包括吐蕃时期)吐谷浑人的生活、文化和艺术史,揭示青海道在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过程的重要地位。 西海万里路,长云暗雪山。让我们来倾听青海更西的众多珍贵文物讲述的丝绸之路青
《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套装共4册)》包括《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册):先秦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二册):秦汉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三册):魏晋南北朝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四册):隋唐五代卷》4册。《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套装共4册)》立意高远,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收集整理了清儒地理考据的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相对比较全面的清儒地理考据重要论著的基本目录,并能归纳其共性和特征,讨论的问题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四卷本虽作者不同,体例也有一定差别,但均体现了扎实的史料考辨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清儒的评价准确、客观,既能表彰其成就,也能检验其不足,用力甚勤,不仅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覆的工作,是以考据学的方法研究清儒地理考据的典范之作。对清儒地理考据的研究,可以展现出清儒
咸阳,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东邻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辖2区1市10县,总面积10246平方公里。古咸阳为秦帝国之都城,她承载着王气,承载着风水,承载着文明嬗变的脉络,也承载着王朝兴衰的密码。本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秦都咸阳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全书历史脉络清晰,史实细节具体,把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文字简明生动,图片丰富精彩,能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中,把握历史脉搏,获得历史知识,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历史读本。
莫高窟在中国丝绸之路的西段,靠近敦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片绿洲就是已知的文明世界的西边的尽头。这些沙漠中的洞窟,连同里面的壁画,雕塑和手写的书籍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奇迹之一。它们的存在惊人地保留了四到十四世纪间壮观的中国佛教艺术和文化。
本书以时间为轴,围绕桂林王城历代知名历史人物,讲述了他们对广西社会文化建设乃至中国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集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对人们了解桂林王城的历史文化知识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该书为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菊地利夫著,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辛德勇译。全面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欧美和日本历史地理学界对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识历程及其应用状况。是有志于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图书。
......
该书为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菊地利夫著,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辛德勇译。全面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欧美和日本历史地理学界对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识历程及其应用状况。是有志于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