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将中国文化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做深入浅出的可视化表达,对专业性的历史地图、图表进行大众化和可阅读化设计,以文字解说、地图、示意图、图表、文物和古画图片等形式呈现。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
《人文地理学通识》因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而享誉全球,畅销30余年,是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教材。本书是其第12版,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前半部分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文化特征,解释人口、流行文化、语言、宗教和族群等的分布情况及迁移、改变之原因,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龄化、贫困化、流行病、移民与种族冲突等与现代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后半部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的发展模式等,其中粮食安全、能源困境、气候变化等世界热点问题均有涉及。人地关系,全球化与地方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则作为两条隐形线索贯穿全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内设多个独具特色的版块,旨在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对国际
青海地处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三山高耸于此,三江发源于此,一湖碧水,无穷旷野。它东接中原甚至远跨长江流域,西达新疆南道,北通河西走廊,南临西藏雪域,道路畅通,盘踞要津。 丝绸之路青海道开拓甚早,但其繁盛则在吐谷浑时期。公元4 世纪初,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青海,约于313 年建吐谷浑国,至663 年被吐蕃所灭,历时约350年。 西海长云:6 8世纪的丝绸之路青海道 展览简述吐谷浑国历史,并以近40年来海西地区吐谷浑 吐蕃相关考古发现为依据,通过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精美观赏效果的文物,展示6 8世纪(包括吐蕃时期)吐谷浑人的生活、文化和艺术史,揭示青海道在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过程的重要地位。 西海万里路,长云暗雪山。让我们来倾听青海更西的众多珍贵文物讲述的丝绸之路青
本套书主要从中国的环境文献、天文历法与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黄河、淮河、济水、长江等及湖泊的变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岸变迁,水利工程建设,各地的水系,黄河的水患、危害及治理,运河治理,对海洋海潮海岛海疆的认识,对滨海的开垦与保护等)、植被环境(森林分布、森林状况、植被分布、植被隐忧、文化用品对植被的消耗、造船业对植被的消耗、建筑对植被的消耗、对植物的认识、种植的风气种类、引进的植物、植被破坏、植被保护、各地的植被概况)、动物环境(有关动物的文献、动物的种类、动物的饲养、对动物的保护、动物的分布与变迁)、土壤与地貌(对中国地理大环境的认识、农业生态环境、土壤分类、从地质和农业角度认识土壤和地貌等)、矿产分布与利用(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瓷器、
《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套装共4册)》包括《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册):先秦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二册):秦汉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三册):魏晋南北朝卷》《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第四册):隋唐五代卷》4册。《清儒地理考据研究(套装共4册)》立意高远,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收集整理了清儒地理考据的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相对比较全面的清儒地理考据重要论著的基本目录,并能归纳其共性和特征,讨论的问题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四卷本虽作者不同,体例也有一定差别,但均体现了扎实的史料考辨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清儒的评价准确、客观,既能表彰其成就,也能检验其不足,用力甚勤,不仅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覆的工作,是以考据学的方法研究清儒地理考据的典范之作。对清儒地理考据的研究,可以展现出清儒
详细描述: 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沿海先民就开始用简单的航海工具,不断开辟着海上的航路。在汉代,徐闻、合浦远致异域珍奇,与陆路“丝绸之路”相呼应,大大地拓展了我们的地理空间视野。两晋隋唐,海上帆影相望,跨海求经的中国僧侣,东来贸迁的波斯、阿拉伯商人,远至非洲、欧洲等世界各国,都通过茫茫大海上的航线,到达了彼此的祖国。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已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海上贸易空前兴盛,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因其运送着陶瓷、丝绸、茶叶、贵金属、香料等物品,又被称为“陶瓷之路”、“茶叶之路”、“白银之路”、“香料之路”。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艺术传播、思想交融的和平之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汇集了沿海地区九个省51家博物馆的数百件珍品。这些珍贵的
本书是从国家图书馆地图专藏和书型古籍中遴选出的有关京津冀地区的古旧地图,以清代地图为主,辅以少量民国时期的地图,按成书(图)的时间先后编排而成,旨在通过地图展现古代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治理特征,直观展现了 京津冀地区的离宫、园囿、守备军营、水利、漕运的情况,并通过文字介绍相关背景,解读这些古旧地图背后的历史,为全方位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供地理学者、历史学者、地图史学者以及今天的规划学者研究参考。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数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国务院在关于编纂《中华大典》问题的批覆中指出,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建国以来*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总论分典(繁体竖排版)(套装全3册)》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
内容简介: 本书《丝绸之路:连通伊斯坦布尔和中国西安的历史之路》,是以图文的方式对丝绸之路西方名城伊斯坦布尔至东方古都西安路段进行的全景展示,通过图片将遥远的丝绸之路呈现于纸上,通过文字科普丝绸之路沿线的久远历史和灿烂文明。本书从丝绸之路西段的伊斯坦布尔出发,分为北线、南线,然后进入丝绸之路中段,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开始,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的喀什,从而走进了丝绸之路东段,后途经我国新疆、甘肃、陕西而行至丝绸之路的终点西安。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上,世界遗产云集,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 丝绸之路:长安-天
本书共收录广东全省254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史迹,这些史迹涵盖海港设施、文化交流、外销品生产基地、海神信仰建筑、航线遗存五大类,五大类之下又细分为十三小类。这些史迹基本可以代表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各类史迹的精华。
本书介绍了我国40多种主要的历史地理学文献,对于初学历史地理的朋友们来说是够了,但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知道,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有时间和空间的,从理论上讲,任何有时间和空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这样的学科研究特性就造就了历史地理学文-献的广泛性。我们在过去的研究经历中,运用的文献已经远不止本书介绍的文献,历代的诗文集、会要、会典、笔记小说、类书、传记等都可成为我们研究历史地理的文献来源。比如唐宋诗歌、唐宋笔记中,就有许多复原当时生态环境的珍贵史料,我们不能不看。所以,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对历史文献的阅读面可能远比一般研究断代史或专门史要求更广,看的书要更多。因为从理论上讲,任何历史文献都包含着历史地理的研究信息。所以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葛剑雄文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之一,七卷精装本,囊括葛剑雄先生迄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中国人口史领域的研究丰碑。文集由葛剑雄重新编订,其中有很多为市面上已经少量的书目,如第三卷《悠悠长水:谭其骧传》修订版增补了不少人物史料,第四卷《南北西东》首次发表了《北极日记》等。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数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国务院在关于编纂《中华大典》问题的批覆中指出,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建国以来*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总论分典(繁体竖排版)(套装全3册)》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
本书系共30卷左右,选自20世纪*有成就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自然地理研究大家 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的代表作,集中体现和反映中国的国家地理研究之大成。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20世纪里。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自称 只开风气不为师 的历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先生,虽然不以历史地理为其主要研究领域,却以其开创历史地理研究之风的杰出贡献而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山之祖。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他的三位学生谭其骧(1911-1992年)、侯仁之(1911 )和史念海(1912-2001年)都成为这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三个研究中
《20个古村落的家底 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优选》来自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选取其中二十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档案,其人文形态完整,遗存丰厚,调查翔实,文字表述准确,图片质量精良,将其汇编成集出版,以期得到公众的了解与认知,以及学界的意见。 20个古村落分别为: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堡村、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大汖村、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松岭屯、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六村、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村、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大城所村、海南
本书是检索和了解中国古今地名的重要工具书。收录我国古今地名以及省府郡县、镇堡山川、名城要塞、铁路商港、名胜古迹、寺观亭园等共计4万余条,共270多万字。上起远古,下至1930年。凡古地名一律详述其沿革,现代地名则介绍其地理概貌。书后还有《各县异名表》等附表。本书根据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初版扫描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