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太湖以东的区域结构变迁》以宋元时期太湖以东区域历史为例,尝试对“地域开发政区增设”模型作出更丰富的阐释。有关地域历史中行政区划变动的问题,曾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上世纪中叶,谭其骧在继承中国沿革地理学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政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视野他在《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指出,县一级政区的增设可以成为研究地域开发史的一个切入点,因为一个地方创建县治,表明该地开发己臻成熟,如果考察较大地域范围内新县析置的序列,就有可能揭示该地域开发的空间趋势。这种富有启示的分析逻辑或可概括为“地域开发—政区增设”。
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中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自治”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以及民国三十八年以海南岛及南海诸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滇康道上:滇康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的一本,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书。《滇康道上》为化学家曾绍抡1941年带领西南联大社会、政治、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系10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新闻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的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