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收录时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五四运动”时期,按照时代先后依次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时代卷》、《清代卷》、《近代卷》,共七卷,约计千万字。各卷独立成书,一俟七卷全部编成出齐,则可成为有关中国文学家传记资料与著述资料的集大成之作。
以色列吉迪编著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视觉与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公元前第2千纪后期至第1千纪前期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描绘了北方地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北方地带的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先秦时期的青藏高原东麓》分别对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仰韶时代中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期和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详尽比对了两地之间相近似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甘青地区仰韶中晚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对西南山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传播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西南山地文化格局的变迁。总结得出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之间存在“四纵三横”的平面交通路线和“西进、南下-南下、东渐”的阶段性特征。
陈健梅的《孙吴政区地理研究》一书是在清人钱大昕、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杨守敬以及近人金兆丰等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沿用传统的历史考据方法,对三国孙吴的政区设置这一复杂艰涩的问题,做出了更为系统、准确的复原;同时,还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经济开发、交通位置等地理要素对政区设置的影响,取得了前人的成就。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最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
《吐蕃地名研究(J)》首次用地名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7—10世纪特殊环境下敦煌古藏文文献(包括藏区本土及西域等地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吐蕃地名的由来、沿革变迁及其映现出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以藏汉古文献为依据,加以缜密的论证,弥补藏汉文献记载中历史地名背景含混不清的缺陷,消除由于历史地名背景不清造成的对某些史料的误解,试图客观公正科学地复原吐蕃时期我国西北区域历史地理面貌。 对古藏文吐蕃地名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解决古藏文文献解读上遗留下来的多种问题,还原史地的本来面目。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
《吐蕃地名研究(J)》首次用地名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7—10世纪特殊环境下敦煌古藏文文献(包括藏区本土及西域等地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吐蕃地名的由来、沿革变迁及其映现出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以藏汉古文献为依据,加以缜密的论证,弥补藏汉文献记载中历史地名背景含混不清的缺陷,消除由于历史地名背景不清造成的对某些史料的误解,试图客观公正科学地复原吐蕃时期我国西北区域历史地理面貌。 对古藏文吐蕃地名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解决古藏文文献解读上遗留下来的多种问题,还原史地的本来面目。
本书是继《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之后作者关于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的又一新著。分为绪论、布币研究、刀币研究、铜贝研究、圜钱研究五大部分,全书围绕先秦货币地名考释,货币地名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与先秦货币的流通,先秦货币与交通道路的复原、先秦货币与古代郡县制度,先秦货币流通区域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差异等货币地理问题做了深入系统并富有创见的研究,其中许多观点被认为具有创新意义和开拓价值。 本书适合于历史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钱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桂林历史人物录》为研究桂林历史、人物的工具书,每个人名列为一个词条,简单介绍其生卒年、字号、籍贯、出身、主要官职和在桂任职情况及其诗文著述等。为方便读者对人物研究,在部分人名词条下附录其资料出处,以供查考。所选人物分朝代,按姓名笔画,依次排列。所选历史人物范围,限于桂林及其附郭临桂县本籍和宦桂、旅桂等外籍人士,上自秦汉,下至清末。 本书选取的原则:一、凡在桂林生活过,又留下与桂林有关的文艺作品或石刻等文物古迹者。二、桂籍人物有著述者;或有特技者;或外任知县以上,政绩卓异者。三、宦居桂林,官在知府以上者。凡具备上列之一者,酌情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