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烟台山》从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区域可寻迹的,或已消失的老建筑入手,挖掘建筑背后原居住者的个人史,其所在家族、所经营企业的兴衰史,乃至这里曾作为 洋人区 的过往。这些老建筑的居住者,是这一区域过往与现在生动的连接者。该书以这种 看得见的建筑 看不见的历史 的方式,还原了烟台山的区域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福州的城市发展史。
推荐语: 那些被隐匿与变焦的历史身影,能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照见中西方终将不会停止的相遇之路。 内容简介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 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 西南一隅 ,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 《隋唐五代环境变迁史》 主要从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湖泊的变化等)、植被(文化用品消耗、造船业消耗、建筑消耗、森林分布、森林状况、植被分布、植被隐忧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矿产分布与利用(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瓷器、盐业等)、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等角度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的七张面孔,就是七个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大明王朝这出历史大戏里的七个角色,每一个人都演得不容易。本书解读明朝历史人物,揭开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茅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这本有趣的图集穿插了大量的精美手绘地图,搜罗了各个文明和族群的丰富信息,展示了中世纪时期历史的开阔画卷。因而,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认知中世纪时期世界的优秀指南。深入认识吴哥窟、长安、耶路撒冷、马丘比丘、特诺奇蒂特兰、科尔多瓦和君士坦丁堡等许多伟大的城市。寻找前往非洲清真寺、中国边疆要塞、欧洲偏远的修道院、格陵兰岛殖民地、南美城堡和太平洋群岛礼仪会堂的路线。了解人们在帝国扩张、海洋航行、商贸活动、社会治理和战争冲突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迹。热切地关注城堡和村落、伊斯兰文化和阿兹特克人等备受欢迎的话题。利用图示
《中国涉海图书目录提要:民国卷》收录了从1911年至1949年9月这一时期我国出版的涉海中文图书3000余种。全书参考《中文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著录,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编排。书目包含图书的题名、责任者、出版单位及时间、主题词和中图法分类号等信息。围绕图书涉海内容撰写内容提要,方便读者快捷地查阅该书与涉海相关的内容。《中国涉海图书目录提要:民国卷》目的出版填补了民国时期涉海图书专科书目的空白,是该研究领域治学和研究的有用工具。
《砚田笔耕记(田本相回忆录)》一书系中国当代 学者、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先生个人回忆录。 全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命轨迹、学术生涯以及学术成就,化入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对祖国的情思、尤其对学术的不懈追索和探求,折射了中国当代戏剧潮流的发展印迹。贯穿全书的主体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既生动感人又具有励志意义,给人一种奋进的激励和身处逆境仍然坚持学术追求和理想信念的正能量。作者丰富的治学经验和人生智慧,对读者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阅读、感知都是思想活动。思想活动有个特点,一套思想与不同的具体对象碰撞,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具体成果,表面凌乱,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而思想其实就是考对象的万变来充分展现的。换言之,学术思想就是要用基本概念应对大千世界,这在地理学科尤为突出。 作者的研究与其他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者的不同在于,他是最能把历史与当代联系在一起的学者。在本书的文章中,不论讨论的对象是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城市乡村,也不论关照的是讲堂还是市井、书本还是现实,作者都能用通俗流畅的文笔把许多有关的新鲜观念、理论及知识,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实结合起来,文章读起来几乎篇篇都有精义,对读者不仅能更新知识也很有启发性。
《白话释迦牟尼百行传》是通过释迦牟尼世世代代宿世的故事来揭示佛教的不道轮回、因果报应、布施利人等思想,通过讲故事劝人入佛向善。这一百零八节,有四大特点:通俗易懂,情节生动,诗词优美,干脆利落。这部内容极其丰富的经典包含了极其深奥的学问。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佛祖释迦牟尼宿世各代的经历。书中叙述了数百个故事,大都以释佛向弟子们口授形式讲出。其内容丰富,生动感人,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借鉴或启迪,有的可以提醒世人分清善恶。
本书是作者带队到国家重点扶贫县——黑水实地采访以及对这次活动研讨的结晶。鲜活的人与事,初显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们“找故事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