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发源于何时?为什么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数千年,且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惊艳众生的代表作?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耦园 这些在咫尺之地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都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凝聚了中国人怎样的择居智慧?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怎样的隐逸情怀?那些曾经生活在此的文人雅士们,都曾怀着怎样的心情精心打造着自己的家? 作者从事园林多年,对园林史、园林建筑都颇有研究心得。本书从苏州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入手,介绍苏州园林的环境背景,然后逐一推荐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每一座园林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和特点,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呈现。
《看不见的烟台山》从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区域可寻迹的,或已消失的老建筑入手,挖掘建筑背后原居住者的个人史,其所在家族、所经营企业的兴衰史,乃至这里曾作为 洋人区 的过往。这些老建筑的居住者,是这一区域过往与现在生动的连接者。该书以这种 看得见的建筑 看不见的历史 的方式,还原了烟台山的区域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福州的城市发展史。
推荐语: 那些被隐匿与变焦的历史身影,能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照见中西方终将不会停止的相遇之路。 内容简介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 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 西南一隅 ,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 《隋唐五代环境变迁史》 主要从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湖泊的变化等)、植被(文化用品消耗、造船业消耗、建筑消耗、森林分布、森林状况、植被分布、植被隐忧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矿产分布与利用(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瓷器、盐业等)、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等角度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该书是一本关于河洛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生存状况的田野考察报告。作者历经10年的寻访、拍摄、搜集、整理,汇编河洛地区15位传统手艺人(钉秤匠、刻章匠、银匠、石刻匠、制鼓匠、制笙匠、传拓匠、纺织匠等)的口述文字编辑成稿。每个手艺人的记录分为导语、口述两部分,涵盖其从艺的历史、传承、工艺、现状四项内容,反映传统工匠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反映传统工艺曾有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对优秀的中国民间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