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 波罗行纪》(又名《马可 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富有的国家 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行纪》英译本的注释本以伯希和的《马可 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为精细深刻。
《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限量珍藏礼品盒全7卷)将张学良的口述细化了许多历史情境,使一些事件更加丰满,许多人物更加鲜活;他的口述也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空白、断点,纠正了一些讹传,澄清了一些混沌模糊的历史真相;张学良的一些“即兴点评”,使有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变得简单明白,有些茫昧的人物变得清晰;张学良对其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也都有坦诚的叙述。 张学良口述历史除了因为张学良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价值之外,他本人叙事风格的个性化也是一大特点。访谈内容真切具体,语言风格率性独特,方言口语生动自然,讲述话题随性而易,不囿常规。总体而言,个人色彩纯粹,较少有其他因素掺杂。同时,也由于张学良
著名宗教领袖、中国基督教协会原会长曹圣洁有关家世亲友、传道治学、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的综合性回顾,阐述其如何从一个受保守神学影响很深,封闭、虔诚的女孩,经过历次社会运动,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最终成为中国基督教领袖的过程。口述人曾任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位女性会长,与海内外基督教及各界人士均有交往,因此口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基督教从民国到当代的变迁,也对各历史阶段的教会生活、中外各类基督教人物、教会重要事件等多有生动的刻画剖析,补充了不少细节材料,使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更为丰富和生动。
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 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中研院近代史所曾分三册出版繁体字版,现经傅家后人授权,经过再次加工整理出版简体字版,以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手资料。 除此之外,傅日记并非限于两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对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之记录,乃至个人情感,如丧母之痛和对国民政府运转失当的不满等。内容丰富,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军垦史。军垦人的艰辛与拼搏,汇聚成 北大仓 的硕果,凝聚成 北大荒 的精神。本书收录了一百四十余位军垦老人的口述实录,既有重大事件的历史亲历,也有日常生活的鲜活细节,更有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深切感悟,反映了军垦群体在北大荒开发进程中的真实状态。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军垦人的经历、精神和人生态度,更多元地观察和理解那段历史,进而对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有更深入的审视和思考。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主要运用的访谈手段回归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同时赋予历史以鲜活的气息。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在很多领域已经崭露头角。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口述历史尚未成熟,人们对口述历史存在的忽视和误解。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的整体反思,结合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口述历史的本质和方向问题,对口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和实践口述历史、如何进行口述历史等基本问题予以探讨,进而探索较为规范的口述史操作路径,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口述历史的关注与讨论。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主要运用的访谈手段回归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同时赋予历史以鲜活的气息。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在很多领域已经崭露头角。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口述历史尚未成熟,人们对口述历史存在的忽视和误解。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的整体反思,结合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口述历史的本质和方向问题,对口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和实践口述历史、如何进行口述历史等基本问题予以探讨,进而探索较为规范的口述史操作路径,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口述历史的关注与讨论。
1929 年 10 月 24 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暴跌。美国和全球经济从此进入了漫长的大萧条。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了吃、穿、住的挣扎。普遍的不安全感笼罩之下,从贫民到巨富,无人幸免。 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采访了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到农夫、工人等各个行业、阶层的数百人,以手资料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的苦日子又是如何在今天的咀嚼下回味无穷的。 特科尔的作品为美国建立起一部持续、宽广、自下而上的平民史,他本人更成为芝加哥城的标志和美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无
在地区的发展经验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农复会在迁台初期就协助行政部门推动“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农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系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人士,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实录。全书对于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均有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农业发展史之重要参考资料。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西樵武林口述史》主要通过对黄飞鸿故里,广东武术之乡——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相关武家们的深度访谈,呈现西樵舞狮及武术的历史。本书希望能通过“说”的形式,还原当时的访谈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听着这些武家们讲述他们的过去,从而能对西樵武术史有更为具体和深入的了解。
是谁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坚守对琴的挚爱?又是谁在古琴文化再度高热的今天平心静思?谁在弹琴,为谁弹琴,为何弹琴,如何弹琴?这部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所构成。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愿它为百年琴坛留住一隅西蜀之声,记下民国至今跌宕起伏的蜀琴命运。
作为“文革”后发挥了重要影响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代表,葛兆光、钟叔河、周振鹤、吴思、邓晓芒、许纪霖、李辉、陈来等当代著名学人,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观照历史与未来,思考个体与家国,瞻望世界与中国,对当代中国之由来与走向提供了各自的解答,赤诚之心见于言表。在这样多元的答卷中或可发现无限可能,在思想的碰撞与激荡中或能寻得醒世良方。他们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历史脉络。
本书以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经过大量采访,从口述史的角度,并严谨对照史料,记录生活在这座城市或与这座城市有关系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内心的挣扎、被占领的煎熬以及他们的抗争。揭示这座中国抗日战争中被长期侵占的城市里平民生活的战争伤痕——“14年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把战争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伤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春这座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第一次以人文地理写作方式进入出版业的视线。作者以对历史现场勘察和对诸多历史亲历者的走访贯穿全书主线,历史触感真实,写出了身在战争中的人,无论前方后方、军人百姓,那些撕不开、看不到的内伤,几乎无人能逃。
龙云被称为“云南王”,主政云南18年,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周恩来在龙云去世时,曾明确指出,龙云一生有三大功绩:抗日、反蒋、联共。本书是龙云之子龙绳武先生的口述纪录,讲述龙云由地方军阀到抗日功臣,再到“民主斗士”的曲折一生,揭开龙与蒋介石之间矛盾的由来。内容涉及面广,其中对民国前后的云南社会文化状况、政局演变、时事人物交往等诸多方面的讲述,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份研究民国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云南的茶马古道,曾是一条世界有名的连通中国内地和中东、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大动脉。在这条古道上,曾有许许多多故事、回忆和难忘的经历,但随着古道的荒弃,赶马人的一个个离开人?世,这些故事、回忆和经历等都将慢慢消失。??????为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追逐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研究云南近现代马帮状况,笔者在滇西地区,寻找尚健在的马帮马锅头、赶马人以及马帮活动知情老人,对马锅头和赶马人较出名而又集中的村寨、城镇进行深入探访调查,并将所见到、听到的村容村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受访人的家世、人际关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马帮的影响,遵照以真人、真事、亲眼见、亲耳闻为记录事实准则,如实介绍出来……
宗教、中国基督教协会原会长曹圣洁有关家世亲友、传道治学、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的综合性回顾,阐述其如何从一个受保守神学影响很深,封闭、虔诚的女孩,经过历次社会运动,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最终成为中国基督教的过程。口述人曾任中国基督教协会位女性会长,与海内外基督教及各界人士均有交往,因此口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基督教从民国到当代的变迁,也对各历史阶段的教会生活、中外各类基督教人物、教会重要事件等多有生动的刻画剖析,补充了不少细节材料,使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更为丰富和生动。
阮大铖是中国明末之人,是一个在历史与文学上都有影响的人物。由于他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投降敌人,成为《奸臣传》中的人物,但是身为文人,却颇有建树,由于上述原因,对于阮的变节为人所不齿,文学之名亦不彰显。作者在对阮大铖形成的思想和举动进行了深刻分析,同时客观地评价了阮在诗歌与戏曲创作上的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本书成为填补空白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拓宽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