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中国军事富传奇色彩的著名大将,其才气横溢,用兵如神,风度潇洒,连爱情经历也非同寻常。从13岁抗婚离家从军,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到“二次东征”时救了蒋介石一命;从战场上叱咤风云屡建奇功,到援越援朝,创办哈军工;从红色特工到赫赫儒将,其非凡的大将风范,令世界为之叹服。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潜心为陈赓立传中风彩的一部作品。 它以作者熟谙于胸的大量素材,选取最能体现陈赓品质与性格的历史事件,在错综复杂的战事入事中,凸现了陈赓骁勇善战,善解人意,柔情似水的鲜明个性,作品不回避陈赓的某些失误和挫折,从而深刻展示了他对待人生、事业和爱情的态度,读来崔人泪下。
本书介绍了二战中声名卓著的战将--英国的路易斯·蒙巴顿、苏联的华西列夫斯基、美国的史迪威及法西斯将领日本的风村宁次。他们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 本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全面展示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写他们的军事生涯重要战绩,而且注意写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恋爱婚姻,提示出他们成为将帅的人生轨迹;不仅一般地写他们的治军、作战,而且注意从政治上、战略上评价其成败得失,以使读者得到有益的启示。丛书力图融学术性与知识性、哲理性分析与生动的描述为一体,使之读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黄克诚自述》自1994年10月出版,重印三次,在社会各界产生较大影响。书中部分内容被收入中央军委审定的《黄克诚军事文选》。 本次再版,我们在原“自述”的基础上,增补了三篇谈话和一些历史图片。三篇谈话均出自黄克诚口述。一篇是他1959年在庐山会议的发言,另外两篇是他20世纪80年代关于毛泽东和林彪评价问题的两次谈话。三篇谈话均选自《黄克诚军事文选》,我们对文字进行了校订。历史图片均由黄克诚子女提供。 再版后的《黄克诚自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不平凡经历和为党做出的伟大贡献,更深刻体味他那博大胸怀和一贯坚持的求真务实精神。
他从小敬佩蔡锷和朱德,立志爱国强兵,成为黄埔一期生。东征时,作战勇猛,带病当敢死队长,功克惠州城,大扬黄埔革命军的军威;北伐时,兵贵神速,率部杀进孙传芳部包围圈,解南昌北伐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之围。 十年内战时,虽然未亲自参加反革命大屠杀,但盲从蒋介石,追随其走上反人民革命的道路。国共分裂后,追随国民党、蒋介石参加反革命内战。 鏖战巨鹿,他居然以一旅兵力击溃石友三部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石部前敌总指挥以下许多官兵阵前请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积极要求参与对日作战,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九江防御战:“日本侵略者毁我中华,践踏河山,我们岂能坐视?我们要为党国争气,与九江共存亡!”广西会战,他率部取得昆仑关大捷。 血战缅甸,盟军指挥官,称赞陈明仁“不愧为中国军队的名将”。陈明
本书以戴高乐将军奇峰迭起的传奇一生为主轴,通过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亲身经历事件而编写,全景式再现其人生轨迹,并充分塑造了戴高乐将军坚韧不拔、锋芒毕露的“军人政治家”的形象。
美国著名的四星上将、一代战神巴顿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色彩。他出身贵族之家,但却养成了粗鲁、野蛮的性格,甚至连潘兴元帅都将他称为“美军中的匪徒”。他是军事天才,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誉为“铁血豪胆”将军。但他暴躁的性格对自己的前程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害,险些断送他的指挥生涯。
陈赓和周逸群、卢冬生同船离开汕头,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上海。这时已是一九二七年十月中旬。他们在上海找到党,是经过陈赓的爱人王根英的帮助。王根英于一九零六年出生在上海郊区的一个贫农家里,十一岁就到日商恒丰纱厂当童工(以后又转到英商怡和纱厂)。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五卅”运动积极参加者。她在厂里长期领导女工进行斗争,成为厂内外女工热爱的群众领袖。一九二六年十月至一九二七年三月间上海工人举行的三次武装起义,她都积极参加了。一九二七年三月,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她当选为市人民委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根英遭到国民党警探、租界巡捕的追捕,被迫转入地下。这年四月,她作为上海党的代表,前往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她在上海就与陈赓
本书讲了在日寇入侵、民国政府腐败、汉奸猖獗、民不聊生的背景下,毛人凤用了十三年的时间,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保密局局长的官场升迁之道。揭示毛人凤巧妙运用潜伏、刺探、暗杀等手段,展现他足智多谋、阴险狡诈的一面。邂逅美人特工向影心,将心爱女人献给顶头上司戴笠,这样的逸事背后承接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戴笠死后,与保密局局长之位差之千里的毛人凤,最后又是如何取得蒋介石的信任而占据局长之位?本书不侧重毛人凤在抗战时期的战功,也不侧重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系列负面做法,而是以还原历史为目的,把两者地结合起来,全面真实地还原那段特定时期的历史真相。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本书重点描写了担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在长征期间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从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时间,朱德经历了红军长征艰难曲折的全过程,是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又多、经历的磨难更多的一位。从一方面军突围转移,到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再到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最后在西北实现三大主力的大会师,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始终挺立在这支钢铁队伍的前列。在革命濒于绝境的危急关头,他坚定不移地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后,他身陷逆境,却能如中流砥柱,稳若泰山,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化险为夷,完成把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在一起的历史使命。 本书结构合理,语言简练,细节曲折生动,较好地刻画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有较强的可读性。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隆美尔、麦克阿瑟等人物的名字,一般人都耳熟能详。他们与一段风雷激荡、奇伟诡谲的历史连为一体,书写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生传奇。他们的人生轨迹、荣辱得失,不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大格局、大背景,也深深启发今天的人们思索人生、探寻成败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