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传》通过对张自忠将军生平的记述,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心怀天下、大公无私、一心报国的一代名将。《张自忠传》引用材料详实、论述精当,不乏许多真知灼见,对于读者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反抗的历史、认识张自忠将军本人都有着莫大帮助。
《王耀南回忆录》是王耀南将军晚年付出巨大心血撰写的力作,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回顾了他从矿工到将军的独特经历,严谨真实地记述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众多的战役、战斗和重大行动的决策实施过程,传神生动地追忆了他们亲见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在战争年代的生涯行止。 《王耀南回忆录》是一部有分量的书,全书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辉耀着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不息的理想色彩。这部书不仅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还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施政、治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相信各界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得教益和启迪。
《张自忠传》通过对张自忠将军生平的记述,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心怀天下、大公无私、一心报国的一代名将。《张自忠传》引用材料详实、论述精当,不乏许多真知灼见,对于读者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反抗的历史、认识张自忠将军本人都有着莫大帮助。
李棠阶(1798-1865),字文园,谥文清,河南河内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五迁至侍读。道光二十二年(1842),督广东学政,擢太常寺少卿。此后因巡抚黄恩彤奏请朝廷给予乡试年老武生职衔,遭朝廷严旨责遣,李棠阶也因违例送考,议降三级调用,因此回到家乡。在家闲居几年后,又应邀主持武陟县河朔书院长达十三年(1849-1861)。《李文清公日记》自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起,至同治四年(1865)十月止,主要记载了李棠阶每日所读何书、所行何事、所接何人,可以说是儒家“修身、齐家、
本书的“回忆与怀念”部分,大多是赵世炎的姐姐赵世兰、夫人夏之栩等亲属,早在60年代亲自访问、收集、整理而成的。本书的“赵世炎言论与佚文”部分,是在搜集了除《赵世炎选集》以外的、散见在各处的文章以及赵世炎在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王耀南回忆录》是王耀南将军晚年付出巨大心血撰写的力作,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回顾了他从矿工到将军的独特经历,严谨真实地记述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众多的战役、战斗和重大行动的决策实施过程,传神生动地追忆了他们亲见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在战争年代的生涯行止。 《王耀南回忆录》是一部有分量的书,全书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辉耀着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不息的理想色彩。这部书不仅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还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施政、治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相信各界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得教益和启迪。
《张自忠传》通过对张自忠将军生平的记述,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心怀天下、大公无私、一心报国的一代名将。《张自忠传》引用材料详实、论述精当,不乏许多真知灼见,对于读者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反抗的历史、认识张自忠将军本人都有着莫大帮助。
秦基伟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无产阶级党性。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坚贞不渝,百折不挠,无论是面临九死一生的战斗环境,还是在身处逆境、蒙受冤屈之时,都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持真理,敢作敢为,正气浩然。他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在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和军队建设,充满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周骏鸣是新四军著名将领,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参加过北伐战争、宁都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团长、中共鄂豫边特委、豫南特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二师参谋长、新二师师长、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第二书记、水利部副部长、林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1959年因反对浮夸风受到错误批判,撤销原职,调离北京。后得到彻底平反,任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周东延主编的《百年征程(新四军著名将领周骏鸣)》中记述了周骏鸣曾参加过的著名战役和他的坎坷人生经历。收录了亲友追忆、战友忆史、历史文献等文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杜平,1929年秋参加革命,1930年4月参加工农红军,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于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临危受命,勇敢地挑起领导志愿军政治工作的艰巨任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首任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1954年4月回国后,他担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度重视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推动部队建设。他最早提出在部队中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并为雷锋事迹向全国宣传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1963年3月他到南京军区任政治委员后,十分关心“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建设,多次到该连视察和蹲点,手把手的传帮带。他还组织总结推广了“军民联防模范连”、“勤俭创业修理连”、“硬骨头六连”、“角斜红旗民兵团”和郭兴福教学
本书由唐纵1927年至1946年之间的日记整理辑录而成。唐纵(1905-1981年),字乃建,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早年为军统头目戴笠十人团成员,后曾任“力行社”特务处书记长、驻德使馆助理武官。1939年开始进入蒋介石侍从室工作,不久被蒋钦命为第六组组长,在蒋介石身边工作8年,负责为其处理情报信息,深得蒋的信任和倚重。后调任国民党政府参军处参军、内政部政务次长。1949年随蒋介石溃退台湾后,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资料组组长、革命行动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继续为蒋效命。
这是一本廖汉生的回忆录,全书内容真实、感人,并且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一本极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一生的经历更值得读者朋友们借鉴。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辑录了1955年至1964年期间授衔的元帅和将军的简历及照片。 全书分卷出版。元帅、大将按当时公布的名单序列。其他按上将、中将、少将依次排序,同一军衔内以姓氏笔画为序。1955年至1964年授衔、晋升的将军,在1988年(含)以后授衔高于此前的,均在文中介绍,不在名录顺序排列中体现。 收录在卷的有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和177位中奖。1360名少将分别收入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其中个别人物后来走向了反面,为着如实反映历史,完整地保存史料,依然收录在本书中。 2005年8月前,凡能收集到本书所需史料都已补充书内。由于人物所在单位多、变化大,仍有少数人物资料难以收集全,我们将继续收集资料,以便进一步修订。
作者是一位百岁将军,他在书中回顾了自己一生走过的路程,他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青少年时期外出闯荡,历经坎坷、磨砺,以及参加革命后,在战斗中不断成长的经历。他的回忆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围困沁源”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在太岳革命根据地历次战役和强渡黄河、开辟豫陕鄂,建立新中国的生动史实;建国后协助陈赓大将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参与领导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科技装备建设等丰富内容。全书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人入胜。书中还收集了作者历年写的部分回忆文章。包括:《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沁源围困战》《奇袭耿壁,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尖刀宰杀鬼子兵》《难忘的抗大岁月》《横扫晋南》《参加抗美援朝的日日夜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