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 我于一九四九年冬开始写回忆录,是想把过去六十年一本大账清理一下,作为自我检查,好为进入新社会为人做事的体验参证。这篇回忆录是个人自述性质,只是把我亲自接触的事实写下来,其他非我亲自接触的事情,虽偶尔顺带一笔,亦极简略。 我写这篇东西,严格地要求真实。不夸张,不掩饰,更不愿稍犯自我吹嘘之嫌。我生平自律,绝不说假话;且过去已有六十年岁月在混乱、苦闷、黑暗环境中度过,错误丛生,遍体创伤,何有自我吹嘘的余地。 为求真切地表达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对每一问题的叙述,是就当时的立场和观点写的。当然,我在解放前根本说不上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只是有一事,就写这一事,至于对这一事的写法在我思想认识上是否正确,也未计及。
《开国将军轶事》深受传统史学著作的影响,所述百位将军事迹取法《史记》、《世说新语》及明清笔记,不但资料翔实,而且文辞典雅,给人清新的印象。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凡书中所记的解放军将领的史实,有相当数量者为作者直接采访,或亲身接触所得。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有机会直接采访当事人,故不少轶事细节描写,读来更觉亲切可信,洵为史料性笔札之佳品。是书所记将军虽仅百人,而涉及国共两党名流达五百余人,不但传述人物言行,兼及由辛亥革命后至今的许多重要史实。不少已故将军的资料,由于作者的及时采访和不懈努力,赖此得以保存。作者的这一努力实际上已经了文学范畴,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时人而写时人之事,至非容易。通观全书,“为尊者贤者讳”的写作框框依然未能尽免。这似乎是一切时文的通病
《杨得志回忆录》尽可能具体地介绍一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斗争历程;介绍一些所接触到的、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战友和人民群众;介绍一些我们党、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活动。
本书是关于两代军人的对话,下面是儿子(即本书作者)给父亲写的简历: 张爱萍,1910年生人。15岁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上将。 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前线司令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 “文革”中被关押五年,复出后因抵制“文革”错误第二次被打倒。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军人物。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他的座右铭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说他:“好犯上!” 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 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 我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1987年退隐。他自己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周围
黄慕兰,1907年生于湖南浏阳县,是早期地下工作者,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诸多重要事件与人物发生过交集:她18岁逃婚,成为青年革命领袖。抗战期间,秘密营救关向应、周恩来等重要人物;发现向忠发叛变,挽救了周恩来领导的特科;组织香港名人大撤退;策反蒋纬国;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被监禁18年。她的两任丈夫均牺牲,与第四任丈夫生育4子,却不对其暴露身份。 现年104岁的黄慕兰将自己矢志革命,虽九死而无悔的传奇经历诉诸笔墨,成就《黄慕兰自传》。她说,我写回忆录,力求朴实。非小说,亦非文学创作。平凡的岗位,大动荡的时代。从未敢忘党的教诲,龙潭虎穴一身轻,粉身碎骨又何怨? 该书于2004年首次出版,在中央档案馆以及党史研究机构的帮助下,核实大量史料及重要事件。此次再版新增多幅传主珍藏照片及百岁近照,并尊重传主追求的“
本书是关于两代军人的对话,下面是儿子(即本书作者)给父亲写的简历: 张爱萍,1910年生人。15岁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上将。 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前线司令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 “文革”中被关押五年,复出后因抵制“文革”错误第二次被打倒。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军人物。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他的座右铭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说他:“好犯上!” 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 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 我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1987年退隐。他自己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周围
杨勇,一个光荣的名字。他是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解放军的将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驰骋沙场,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他努力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代战争的指挥艺术,治军严谨,为人表率,军政双优,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了缅怀他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顽强拚搏的革命精神;展现他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无产阶级党性和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展现他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