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回忆录》尽可能具体地介绍一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斗争历程;介绍一些所接触到的、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战友和人民群众;介绍一些我们党、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活动。
《将军自述丛书:孙毅将军自述》内容主要包括:少年时代、日益贫困的家庭、上学读书、逆境求职、总算谋到一职、兵荒马乱、寻职,又遇难题、参战、再受挫折、绝路逢生、兵站投友、弃旧图新、认识了赵博生、读赵博生日记、再次投奔赵博生、独树一帜,救国救民、交枪不交人、把革命精神传下去等等。
本丛书力求真实反映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2016年出版20本左右,本书传主为邓中夏。邓中夏是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工人运动的领袖。
左尔格,二战时期前苏联著名谍报人员,率一支代号“拉姆扎”的行动小组,在日本东京活动。他利用其德国记者的公开身份以及与德国驻日大使奥特的关系,搜集了不少具有重大价值的情报。 1940年11年18日,他从东京向莫斯科首次发出警报:“德国已开始准备对苏作战。”当时离开战还有整整七个月。苏德战争的爆发和进程充分证实了左尔格的正确。 左尔格于1941年10月4日发回的战略情报,则在世界谍报史上被看作是典范意义的:“1941年9月15日以后,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经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它将向美国开战。”这使得斯大林下定决心从东线抽调精锐兵力增援莫斯科战役,从而拯救了莫斯科,拯救了前苏联。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左尔格扭转了整个战局,改变了二战进程。 《理查德.左尔格:
本书记叙的是张爱萍将军在与国内外反动派戎马征战中,演出的一幕幕极具传奇色彩而又鲜为人知的震撼人心的活剧。其中包括:开辟皖东北根据地、创建人民海军、指挥三军联合作战等。
蒙哥马利元帅(1887-1976)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英军参谋长、西欧盟军统帅等。本书是他亲笔撰写的回忆记录,从童年生活、军校生活、早期的军旅生活、婚姻和家庭生活,一直到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司令部司令时为止。本书对英美在战略方针上的分歧和大战末期与苏联的矛盾,以及对战后的国际局势和英联邦各国的关系等的记叙,有的性和代表性。对于第二世界大战史以及战后冷战史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中,作者“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仍具有后事之师的历史价值。
本书介绍了叶挺的主要事迹,曲折人生,人格魅力。叶挺一生充满了胜利与挫折,他的情思交织着渴望与失望。本书从感情、军事、人格等方面深刻剖析了叶挺的深沉思想。也许读过本书,你会为他所震撼。 叶挺(1896—1946),字希夷。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1911年,15岁的叶挺在惠州府立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时,就毅然剪掉辫子,义无反顾地响应孙中山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 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叶挺投身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主义革命,参加了粤军,同年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后升任少校参谋、总统府警卫团营长。在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他率部和全团官兵一起守卫总统府,英勇反击数倍于已的叛军,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离险境。 1924年,叶挺辞掉军队中的职务,后
王猛(公元325-375),字景略,是东晋后期前秦国的丞相。他出身贫寒,初以卖簸箕为生,空怀满腹经纶;后得遇东海王苻坚,辅佐苻坚励精图治,伐荆州、擒李柳,取洛阳、灭前燕,创造了丰功伟绩。一些史学家评论他无论武功还是文治,都在诸葛亮之上。本书依氢有关史料,真实再现了这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动人形象。全书气贯长虹,思路开阔,文笔生动流畅,读来引人入胜。
《开国将军故事丛书:皮定均故事》内容是提起皮定均中将,你肯定会想起名震天下的“皮旅”,惊叹中原千里突围这一杰作,从一个放牛娃到身经百战的将军,皮定均可谓是中国二十世纪典型的战将:九死一生,足智多谋;提起皮定均,你不会不想知道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他和张烽在战火中锻造的爱情故事,一直成为人们的美谈;提起皮定均,你肯定想知道毛泽东主席曾特批的六个大字:皮有功,少晋中,你还会想起将军带病去前线督阵,因飞机失事,魂归天宇。令人扼腕叹息之余,赞叹将军的戎马一生。
粟裕的军事学术的造诣、战争理论的素养在他的《粟裕回忆录》中充分得到体现。这本回忆录也是全军中的写法,他不同绝大多数的回忆录以人物或作者自己为主线来说事,夹带许多对人对事的“揭露”、 “更新”和臧否,也充满了许多对自个儿的吹嘘、解释和补遗。《粟裕回忆录》除开头一章对其参加革命的过程有所交代外,其余各章都是以战争事件来展开叙述的。讲的基本上是战争事件的战场背景,作战对象,力量对比,战役对策以及征战过程,最后都有战事的检讨、总结和重观,很少涉及物是人非的议论,这也是粟裕“将德”高尚之处。粟裕在篇幅中对战区转折点、战役转折点的提法和阐述,这是他的一个“创意”,他总是按对这个“点”的或隐或显之分析判断来估摸、组织或结束一个战役的,这是一种值得后人学习的对局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