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吴佩孚(1874-1939),以其独具个性的政治表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和受中外瞩目的历史人物。这部《吴佩孚传》,分上下册,62章,约70万言,详尽地描述了吴佩孚的一生。作者不惜笔墨,在全面记述吴佩孚一生的生活轨迹和行状思想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吴佩孚的军事、政治、社会活动以及围绕着这些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因此,本书堪称研究、了解吴佩孚的重要读物,也是研究、了解早期民国历史的珍贵参考资料。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作者以吴佩孚活动的亲历者或当事者的回忆、当时新闻报道以及吴佩孚本人的文字作为基本素材,并采取了的文学笔法,写出了这部立论坚实、资料丰富、内容生动、文风优雅的传记,可以说是历史记录与文字描写的美妙结合。作为历史记录,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史料;作为文字描写
陈毅(1901—197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乐至县人。曾任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指导员、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第一纵队党代表、红六军政治委员、红二十二军军长、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等。
开国上将刘亚楼的传奇人生故事——从十九岁当营长,到二十三岁任红二师政委,而后参加苏联红军竞成了少校军官,可谓经历奇特;从黄帝岭大血战到津门挂帅,绝对奇功屡建……共和国之初,毛泽东点将:“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出任空军司令员。从一无所有组建空军,到朝鲜战场上空击落一架架美军“王牌”战斗机,短短的时间内,这位新中国的“空军之父”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同时也揭开了中国空军名震世界的辉煌一页。
《曾国藩箴言录》讲述了曾国藩一步一个脚印,从湖南山村的一个穷秀才跻身于作为近代有名的人物,直至成为晚清“中兴名臣”、“大清圣哲”,无人能出其右。在《曾国藩箴言录》里曾国藩将告诉你:稳慎之绝、磨砺之功、圆融之道、牵手之智、用人之律、进退之智。
他是二战期间备受争议的美国将军:军事上,他战功卓著、英勇无畏,却又藐视权威;政治上,他是直言坦率的守旧派。二战结束后,他担负着德国重建的重任。其间,他固执地认为苏联有侵占欧洲的图谋,并屡次向美国当局敲响警钟。他在媒体面前口无遮拦的言论,不仅使他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且不断让他的上级陷入尴尬境地。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国四星上将——“铁血将军”乔治·S·巴顿。 1945年12月9日,在功成名就准备凯旋时,他却遭遇了一场离奇的车祸,导致身体局部瘫痪。 车祸事发两周后,医生认为他恢复得非常好,允许他返美继续进行康复治疗,他的身体状况却突然急转直下,甚至来不及抢救,就客死他乡。出人意料的是,军方对这场车祸没有进行任何深入调查,就匆忙地认定为意外事故;巴顿也被视为正常死亡,连尸体解剖都没有进行,就草
《沙漠跳鼠(蒙哥马利1887-1976)》由鸿儒文轩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战斗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 一场战争。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童年的生活在他的 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造就了他孤僻的性格,但他仍然凭着真才实学和埋 头 苦干的作风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伟大将领。在二战中,蒙哥马利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尤其是著名的阿拉曼战役、 诺 曼底登陆是其军事生涯中的两大杰作。《沙漠跳鼠(蒙哥马利1887-1976)》适合军事文学爱好者阅读。
《拿破仑日记》是拿破仑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描绘和思索。本书全部由拿破仑本人书写或口述,被认为是了解和研究拿破仑的优选资料之一。全书按时间顺序完整地记录了从1769年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开始,经过成长、到达辉煌、直至最后流放的绝笔。虽然书中不乏拿破仑对自己过高的评价,但本书在众多关于拿破仑的书籍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尤利西斯·格兰特传》是国内出版的关于美国南北战争中传奇将军、美国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的传记。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1885),美国军事家、政治家。格兰特在南北战争中担任联邦军总司令,成功击败邦联军,维护了美国统一;1868年因战功显赫被推选为美国第18任总统,1872年获得连任,1877年卸任总统。他晚年投资生意失败,潦倒落魄。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完成了个人战争回忆录,由马克·吐温的出版公司出版,当时畅销六十余万册。
福尔编著的《拿破仑》为外国文学、历史、心理学名著等 初引进国门时的译本,多是开先河的中文翻译之作,译者为民国时期的 翻译家、文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等,这既使译著充满了人文色彩,又使其闪烁着理性的光彩,堪称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荟萃。 《拿破仑》中存在大量民国时期的英译、法译或其他译本转译的人名、书名和地名等,文字叙述多是半白文,标点、编排体例等也不同于现在的阅读习惯,本次出版,在尽量保证其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以使其 契合21世纪读者的阅读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