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
《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于1954年由美国蓝登书屋出版,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 作为在近代中国史、教育史和中美关系史方面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司徒雷登的回忆录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史实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的个人成长背景、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因素,书中的论述和观点不尽正确,有些甚至偏颇,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予以注意。
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 乔治 蓬皮杜 我之所以喜欢艺术,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能够让人轻松地切换时空。古典艺术看到的是过往和历史,当代艺术看到的是现实和发现。 克洛德 蓬皮杜 这部作品由蓬皮杜之子阿兰 蓬皮杜和致力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塞萨尔 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同时展现了乔治 蓬皮杜在从政期间以个人的艺术天分建造的一个充满文化与现代艺术感的法国。 蓬皮杜夫妇1933年在拉丁区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建设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家庭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新的法兰西。在乔治 蓬皮杜从政期间,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
本书完整记述了刘公武先生爱国爱民、追求光明的一生。 1903年,刘公武出生于华容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代,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复旦大学时成为学运先锋,因参与学潮被退学回乡,随即身体力行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遭反动当局通缉后,他远走南洋谋生,后为探索德意志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重建的奥秘,赴德国留学。 九一八事变后,刘公武从海外毅然回国,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辗转塞北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少将政治部主任,竭尽心力培养抗日军政人才;任武冈县县长,颁布新政,贴近民生,开化民风。 抗战胜利后,刘公武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省民政厅长等职,协助程潜、唐生智、仇鳌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公武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
近现代史中,关于西安事变,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回忆录、口述史料不可谓少,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张学良的夫人于风至却一直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往1989年,于风至临终前的一年就留下了一份口述回忆录,并交代在她与张学良等人百年之后公诸于世。这份回忆录由于凤至女士的义子萧朝智记录整理而成,保存于美国张学良历史研究中心。 这是一份向历史负责的证言,是为丈夫争取自由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悲情绝唱,首次披露了与少帅结合和“离婚”等家族及政坛的内幕秘闻。于凤至夫人在晚年病重感到来日无多的情况下,遵照当年离别时张学良的嘱托,将西安事变等内幕实情公诸于世,同时回顾自己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的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书中一些珍贵历史照片为首次大陆公开出版。
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的“干国良臣”。他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道光皇帝称赞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山西、福建按察史,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淮盐政,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谥“文毅”。 他办漕务,创海运;治盐政,行票法;饬吏治,除弊政;修水利,杜河患;禁鸦片、强海防……殚精竭虑,终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他是湖湘理学经世派的实干家,清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诗人和爱国者。清末的清流家张佩纶评价道:“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大清良臣陶澍》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笔触,艺术化地再现了晚清风云变幻的政治危局中,大清良臣陶澍忧
蒋介石是个什么人?革命者,反革命,坚守传统的保守分子,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者,爱惜羽毛的政治家,拔擢于丛林中的军人,都是,又都不尽是。 固执和灵活、温情和刚硬、坚毅和软弱,这些截然相反的性格,常常会呈现于蒋介石一身。虽然,仔细追寻,或许可以在这其中发现孰主孰次,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关注未必就会得到相同的顺序。 目下,有关蒋介石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把他放到精神层面去考察的,在同类著作中,尚属罕见,本书可谓开研究之先河。是传统的陆王心学,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更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治国整军统帅打仗中,孰轻孰重,起了哪些作用,本书作者一一为你解开。
曾任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的王芳,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早年,他担任锄奸科长、保卫部长、敌工部长。解放后,杭州是毛泽东最喜欢去的地方,当时王芳担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肩负保卫工作重担,成了毛主席的“大警卫员”。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又因经手侦破“18号案件”——揭发江青匿名信案件,熟知江青的不可告人的丑史,被江青点名押解北京、武装看管审查达七年之久;后经毛主席亲自批示,王芳这才获得自由。“四人帮”倒台之后,王芳担任预审组长,后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检察员,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审查工作。“两案”结束后,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87年重履公安,担任公安部部长兼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一政委。 往日,出于职业习惯,王芳对自己的过去守口如瓶。如今,王芳离休多年,为了保存珍贵
《克林顿战争》描述了发生在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争夺总统权力的选战之争。作者为克林顿任期内的顾问,讲述了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期间一些耐人寻味的内部秘密……涉及克林顿总统任期内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其中包括:毁灭性的科索沃战争,克林顿与美国国会间的政治冲突,充满争议的财政经济政策,极度困扰他的弹劾指控…… 作者在《克林顿战争》中还囊括了诸多手资料,其中包括:克林顿与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关系状况,在1997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击败阿尔·戈尔,在佛罗里达州奇迹般获胜的真实内情…… 正是由于作者与克林顿的特殊关系,书中分析的造成克林顿在美国声望两极化的原因、评价的克林顿时期的政策对后来美国政治的影响,才更具真实性、重要性、可鉴性。
影片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周恩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伟大智,形象地展示了他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勃勃英姿,让中国人民充满了自豪感。影片所表现我周恩来鲜明的外交风格和高超的外交艺术体现了周恩来深刻的外交思想。可以说《周恩来外交风云》是新中国外交史的一部教科书。应影片导演傅红星同志之请,写此短文作为影片文字版图书的序言。
面对历史的风云和当今纷繁,作为作者有惴惴不安之感。这不仅仅因了篇幅与写作时间所限,使表述未及充分的缘故,更是因为面对一位睿智深刻的老人和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使我深感无论学识、思想还是激情,都显得单薄而苍白,以至不足以把握张澜的时代及其相伴时代而生的思想的能力。更缺少对曾经的历史与当今的现实做出令历史和现实都能满意的对接的智慧。 撰写本书,沿着先生的足迹一路走来,感触颇深。表现张澜的一生几乎可以牵带近现代中国的大部历史;描述其思想轨迹,也大体概括了中国一代进步文人的普遍生态。今天的读者从命运多舛的历史现实,可以回望当年仁人志士的思想与成就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进而引申出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思考。与所有在人文理想的路上行走的当代中国文人一样,这一点也是我深为关怀又期待探索的内容,更是
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每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确实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可借其“口述自传”仅完成了大约一半即病故,本书仅仅反映了他前半生的经历,抗战以后的部分未能完成。这和他在清华任教时立志用十年时间撰写出《中国近代史》的宿愿未能实现一样,给相关研究者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若干年前读过历史学家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书中简洁平淡的文
阅读本书的理由: 斯坦顿在林肯咽气时说:“现在,他属于世世代代。”林肯遇刺后一位演说家说:“基督为世界而死,亚伯拉罕·林肯为祖国而亡。”林肯早年执律师业时合伙人、林肯专家赫恩登说:“……像可燃气体似的,从一潭腐臭的死水中升起,以自己的能量和自然性质燃烧起来,向空际喷射而出,光辉,灿烂,明亮。”《华盛顿记事报》说:“……性情非常平和,意向坚定不移,道德原则高尚,爱国心极强。”英国《利物浦邮报》说:“……一个英雄崇拜者跑遍天涯找英雄,不如选择这位又瘦又高的美国佬”……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草根阶层或纨绔子弟,“民主政治”之赞成者或反对者,美国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埃米尔·路德维希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林肯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打工者或即将打工者,大中学生
一个“牧羊人的儿子”,一个冶金工人是如何当选为哈萨克斯坦的首任总统。并成为当今世界上的风云人物的?他又是如何能在总统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19年,连续4次大选都是所向披靡,在2005年底的大选中他的支持率更高达91%,取胜,并将总统任期从5年改成7年?他是凭着怎样的理智、意志、信仰和潜能,带领哈萨克斯坦度过了最危机的艰难岁月,使这个按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九位的中亚大国先于其他独联体国家振兴起来,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都取得了的成就,被誉称为“亚洲的一只新生雪豹”?他有着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和个人品质,其与众不同之处何在?他在推行变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是什么促使如今的哈萨克斯坦能够充满信心地前进在力争世界前50强的道路上?这个中亚的稳定和进步之岛未来的命运又将会怎样?本书对此娓娓道来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是胡耀邦同志的女儿满怀思念撰就的纪念父亲的感人文字。作者以女儿的视角,翔实地记述了父亲的一生和最后的日子,多侧面地回顾了父亲的革命生涯与精神风采。该书对人们了解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那段百废待兴、艰辛备尝的岁月,对于学习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特别是研究十年“文革”史、拨乱反正史、改革开放史等具有独特、珍贵的价值。海报:
第一次婚姻 第一次北京之行 第一次登泰山 第一次被抓 第一次遭受撤职处分 第一次阅兵 第一次为党内同志祝寿 第次与外国记者亲密接触 第一次为党内同志执绋拾棺 第一次挨老百姓的『马』 第一次公开道歉 第次直接与蒋介石面对面交锋 第一次与美国直接较量 第一次畅游长江 第一次对苏联说『不』 第一次登庐山 第次纵论生死 第一次谈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