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研究第一人唐浩明先生,在冷月孤灯下创作了文学经典《曾国藩》。多年来,这部小说不断重印。二十多年来,唐浩明先生继续一心研究曾国藩,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首次修订《曾国藩》。《曾国藩》修订版增加了大量能生动体现曾氏性格的真实故事,并对文字进行了精雕细刻式的提炼和修改。
本书是十余位亲历者对中国现代史传奇人物张学良沉浮一生的集体回忆,涉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众多历史事件,以及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演变、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的情感纠葛,为读者了解民国史提供了众多崭新视角和鲜见资料。这些亲历者,既有张学良的侍卫、女佣、英文教师,也有与其有过密切交往的外国记者、东北老校长,还有顾维钧、唐德刚等政、学界闻人,资料新颖全面,史料价值重大。
孙中山结束了一个时代。孙中山开创了一个时代。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事础,记录了孙中山的一生活“贫困的农家子”、在黑暗中探索、从“医人”到“医国”、创建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创建、和宋庆龄的结合等……孙中山从革命起来,从革命中离去。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而且在近代世界史上也是一位时代的伟大人物,他追求真理,与日俱进,尤其是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高潮,他一生清贫俭朴,逝世后所留人格,堪称时代的楷模和表率。本书就是一本关于记录孙中山一生的简明传记。
毛泽东一生都与莫斯科有着不解之缘。 30岁的毛泽东入选中央局,得益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赏识;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政治局领导人之一张闻天到苏区一年竟然从没想到要了解一下毛泽东有什么本领;俄国人把毛泽东视为“亚洲的铁托”,斯大林、莫洛托夫竟然当面批评毛泽东,毛泽东气愤地回忆说:“我在鼻子里笑他们,一声不吭……”;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披露惊人内幕,斯大林一夜之间威信扫地,毛泽东表示中国不能摘斯大林的像;赫鲁晓夫传过话来:“如果你们要斯大林,我们可以把他的尸体搬到你们北京去”;毛泽东决定转入反攻,不怕分裂,来一个“大闹天宫”;边界冲突忍无可忍,大战来临,林彪差点下令炸掉密云水库……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作者叶永烈)是“人民联盟文库”系列之一。《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是记录研究其生平事迹的著作,书中共分为最后的日子;走上红色之路;初入延安;来到身边;“中共中央一支笔”;新闻首脑;“大手笔”;“大跃进”年代;庐山风波;“病中吟”等十三章内容。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作者叶永烈)是“人民联盟文库”系列之一。《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是记录研究其生平事迹的著作,书中共分为最后的日子;走上红色之路;初入延安;来到身边;“中共中央一支笔”;新闻首脑;“大手笔”;“大跃进”年代;庐山风波;“病中吟”等十三章内容。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当我们回首共和国六十年历史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反映这个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既需要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需要个人的娓娓述说,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不只是若干概念的静态勾勒,更应是一个个鲜活的公民个人记忆的汇集。
本书为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的传记。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1947年开始秘密为中共工作,后按组织意图赴台湾执行任务。1950年春因中共台湾省工委遭敌破坏,吴石受牵连而被捕,该年夏天英勇殉难,被人民政府追革命烈士。“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这是毛泽东1950年1月上旬写下的一首赞“密使一号”的五言绝句,也是毛泽东惟一一首赞扬隐蔽战线英雄的诗。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病危之际曾说:我党不会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其中提到两位,一位是当时还健在的张学良将军,另一位就是已经牺牲了的吴石将军。
一代伟人毛泽东从“而立”步入“不惑”之年(36-41岁),是在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中央苏区时期。值此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作为江西老区的党史学者,我们撰写了此书,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本书以毛泽东为轴心,以毛泽东在江西中央苏区的传奇经历、人际关系和心路在程为主线,兼及他周围的战友们的革命活动和怀谊,在着重反映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穿插记叙一些真实、生动的轶闻秘事,融思想性、学术性、史料性、揭秘性、可读性于一体,以凸现人物的鲜明个性,提升书稿的感染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