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格》提出研究毛泽东人格的课题,并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大人物,也是这个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早在学生时代,老师们称赞他“资质俊秀”,“能充栋梁之任”(杨昌济语);同学们夸奖他为“奇特之士,气质沉雄”,“居恒鹜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慨”。在党内,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刘少奇语);“毛泽东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邓小平语)。在国外,他被誉为:“使历史显得涉小”伟人(布托语);“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尼克松语);“有压倒一切的魅力”(基辛格语);“是代表20世纪的英雄”(福奈亨一语);是一代“圣哲”(谭若思语)。在毛泽东逝世后,国内曾一再掀起“毛泽东热”,这中间蕴含着多重信息,毫无疑义,也是毛泽东巨大人格
成仿吾(1897—1984),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弃工从文。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了 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杂志主编。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 长。 1934年到达瑞金,随中共中央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领导和创建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主要领导,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晚年撰写的《长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
1939年秋,邓小平和卓琳在延安结婚,几天后邓小平带着新婚的妻子卓琳奔向烽火连天的太行前线,奔向他们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人生旅程。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走进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时期,经历文革动乱的险滩恶浪,到改革开放的叱咤风云,几度起落,几度沉浮,他们58年在风口浪尖上航行的情感之舟见证着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凸显着这对革命家伴侣大海般的胸怀和情操。
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毛泽东与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交往,既是国共两党长期斗争、几度合作的历史缩影,也是毛泽东人际交往中最有特色、魅力的华彩篇章。特别是毛泽东策动国民党高级将领投诚起义、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过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以纪实手法记述了毛泽东与李宗仁、张治中、程潜、李济深、傅作义 等十几位国民党将领的交往过程,披露了国共两党合作与斗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再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邓小平和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们在半个多世纪交往的多彩人生中,承载了厚重的时代内容和文化意识。本书从邓小平和毛泽东的情缘、情感、品德、情操、智慧、个性和两位伟人的相互评价等方面展现了他们传奇人生、丰富的个性世界、无穷的人格魅力。对邓小平与毛泽东,人们总喜欢提及:一面旗帜,两次革命,两代核心,两位伟大。重温中国的现代史,再回首共和国至今走过的路程,人们会永远铭记两伟人的卓越功勋:是毛泽东领导人民找到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邓小平则是毛泽东领导人民找到了翻身求解施的道践;邓小平则是毛泽东开辟的道路的坚定践行者,在三中会后,正是他领导人民探索出了一条使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康庄大道。
邓小平小女儿毛毛的这本新著,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及其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记述和理性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书中插有130多幅珍贵的照片,有许多首次发表的生活照。 作者毛毛是邓小平的女儿,她的这本新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跌宕起伏的政治历程、他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深入思考以及他的家庭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和胆识。 凡经历过“文革”的人,无不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邓小平是“文革”十年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写文革,不能不写邓小平。而“文革”十年又是邓小平人生中跌宕起伏的重要一页,写邓小平也不能不写“文革”。毛毛写下父亲的“文革”经历,既是
成仿吾(1897—1984),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弃工从文。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了 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杂志主编。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 长。1934年到达瑞金,随中共中央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领导和创建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主要领导,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晚年撰写的《长征回忆
“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本书装帧考究,印制精美。全书39万字,插有珍贵照片130多幅
《青年》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细致、形象地再现了祖父的读书、当兵、婚恋、社会调查、追求查理、探索革命道路直至投身革命,以及在与机会主义不屈的斗争中,被确立为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的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又以翔实、淡雅的文字,娓娓动人地抒发了祖父那感人的亲情、恋情、同志情。严酷斗争的史实、个人的生活细节、革命者鲜明的性格特征,紧密交织,融为一体,赋予这部作品难能可贵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读者看到的不是一尊神,而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一个从普通农家少年历经磨难而成就的革命领袖。
成仿吾(1897—1984),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弃工从文。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了 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杂志主编。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 长。 1934年到达瑞金,随中共中央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领导和创建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主要领导,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晚年撰写的《长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本书为其中一册《毛泽东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毛泽东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1840年后的晚清,国门洞开,风雨飘摇,主权沦丧,割地赔款接连不断,帝国列强横行无忌地瓜分中国。李鸿章作为晚清“破屋”的“裱糊匠”,作为巧言令色的谈判者,作为守护北京外交通道的忠诚卫士,作为试图尽可能减轻因战争失败而导致外国施予的阶段性惩罚和折磨的周旋者,自然而然地成为晚清王朝可以依赖、不可或缺的人物。然而,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在这个舞台上,无论李鸿章是进是退,都逃避不了悲剧的下场。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行,这次事先没有张扬的南行,是邓小平的最后一次南行。东风吹来满眼春。在这次南行过程中,小平同志的“谈话”回答了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认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坚定了改革的步伐,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次南行对随后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必将继续影响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对这次南行做了详细的记录。作者田炳信以资深新闻记者的身份亲历了这段历史,为了追求历史真实,他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对亲历这段历史的人作了大量深入访谈,以此对这次影响深远的事件做全景式展示和最权威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