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 中华腾飞世界 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
......
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是英国废奴运动先驱、文化改革者、国会议员,是被亚伯拉罕·林肯奉为“英雄”的伟大人物。他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废除英国奴隶贸易的胜利。此后,他继续争取在英国殖民地 废除奴隶制度,并于去世三天前亲耳听到胜利的消息。本书也讲述了他“重整社会道德”的种种努力和贡献。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7年,是为了纪念英国废除奴隶贸易两百周年,也是为了纪念威伯福斯的贡献。电影《奇异恩典》与这本书互相配合,完整地呈现了威伯福斯充满奇异恩典的一生。本书内容翔实、笔法精湛、文字鲜活,又不乏学术水准,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辑录了毛泽东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诺的四次谈话以及有关背景材料。1936年谈话,经当年的翻译吴黎平作过认真校订,我社1979年以《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为题曾以出版过单行本。1939、1965年谈话选自三联书店1982年出版《斯诺在中国》一书;1970年谈话选自三联书店1971年版《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访华文章》一书。以上四篇谈话均出自毛泽东口述,1936年谈话还经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科学的预见,十分难得,极为重要,公开发表后引起轰动,在罗内外广泛流传,影响了几代,至今仍然是认识、研究这位伟大巨人的重要依据。
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本书至少有如下新意和创见: 一是关于早年性格特征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从家庭背景和经历入手对毛、周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而本书则将视野进一步拓展到家族和地域文化。 二是关于毛泽东、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三是关于各个领域思想的比较研究。这是本书毛、周比较研究的重点。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胡长明同志把毛泽东、周恩来的思想归纳为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创始与发展的关系;二是相互补充、交相辉映的关系;三是互相借鉴,螺旋上升的关系;四是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关系;五是先异后同或先同后异的关系。 本书的创见当然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说在每一章中都有不少新意。
论述了曾国藩生平功过是非,探究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为读者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其文提供了极全面的参考。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辞宗”。唐代相如县令陈子良介绍司马相如的人生说“弹琴而感文君,诵赋而惊汉主”,以“琴挑文君”与“赋惊武帝”的事迹,铸就其人生的辉煌。而纵观相如的一生,从有志的蜀中少年,到游宦诸侯、供职京师的生涯,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和雄才大略的建树,尤其是他建功西南与献赋朝廷,受到后世的赞颂。本书主要讲述了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汉赋、训诂学、蜀学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本书从司马相如的家世生平入手,重点叙述了他作为汉赋的奠基者及蜀学开创者的功绩,为读者清晰勾画了司马相如在辞赋方面的天赋及贡献。同时,本书也记述了司马相如奉使西南、开拓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全面展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他坚定的革命信念、超凡的智慧与魄力,在广大人民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在七十多年波澜壮阔而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中,他一次次以顽强的意志崛起复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富裕,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爱戴和敬仰、世界人民尊敬的世纪伟人。中国出了个邓小平,是广安的骄傲,是四川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在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广安市教育局联合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出了个邓小平》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