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
本书完整记述了刘公武先生爱国爱民、追求光明的一生。 1903年,刘公武出生于华容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代,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复旦大学时成为学运先锋,因参与学潮被退学回乡,随即身体力行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遭反动当局通缉后,他远走南洋谋生,后为探索德意志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重建的奥秘,赴德国留学。 九一八事变后,刘公武从海外毅然回国,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辗转塞北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少将政治部主任,竭尽心力培养抗日军政人才;任武冈县县长,颁布新政,贴近民生,开化民风。 抗战胜利后,刘公武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省民政厅长等职,协助程潜、唐生智、仇鳌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公武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
近现代史中,关于西安事变,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回忆录、口述史料不可谓少,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张学良的夫人于风至却一直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往1989年,于风至临终前的一年就留下了一份口述回忆录,并交代在她与张学良等人百年之后公诸于世。这份回忆录由于凤至女士的义子萧朝智记录整理而成,保存于美国张学良历史研究中心。 这是一份向历史负责的证言,是为丈夫争取自由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悲情绝唱,首次披露了与少帅结合和“离婚”等家族及政坛的内幕秘闻。于凤至夫人在晚年病重感到来日无多的情况下,遵照当年离别时张学良的嘱托,将西安事变等内幕实情公诸于世,同时回顾自己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的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书中一些珍贵历史照片为首次大陆公开出版。
蒋介石是个什么人?革命者,反革命,坚守传统的保守分子,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者,爱惜羽毛的政治家,拔擢于丛林中的军人,都是,又都不尽是。 固执和灵活、温情和刚硬、坚毅和软弱,这些截然相反的性格,常常会呈现于蒋介石一身。虽然,仔细追寻,或许可以在这其中发现孰主孰次,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关注未必就会得到相同的顺序。 目下,有关蒋介石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把他放到精神层面去考察的,在同类著作中,尚属罕见,本书可谓开研究之先河。是传统的陆王心学,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更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治国整军统帅打仗中,孰轻孰重,起了哪些作用,本书作者一一为你解开。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这本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本书是一本由已经发表过的文章所汇编而成的图书,这些回忆文章作者是十几位我们党和国家田纪云、万里、杜润生等领导干部。 全书内容分为“总论30年”、“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及特区”、“证券市场”这5个方面来回忆改革开放30年来这段重要的历史,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背后一些争论和思考,从中可见我们国家在这30年走过的道路。回忆者大多都是相关改革及部门的主要领导和负责人,通过他们的生动回忆,读者可以立体地并且细节地感受这段即将逝去的历史。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本书资料翔实、语言凝练,作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多角度阅读定会受益匪浅。
本书以流畅的笔调、富有文采的文字,叙述了周恩来与邓颖超革命生涯中忠贞的爱情及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历程,惊涛骇浪,政治风云。高尚的情操、超越性爱的周邓生死相依的长长的一生,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景仰。周恩来在建国后历任共和国总理时的呕心沥血及在文革中独撑危局、抱病对四人帮的周旋与斗争,更使人潸然下泪……
本书主要依据中央档案馆和一些地方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李先念的档案材料,参考同李先念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士写的回忆文章和对他们进行的访谈记录,历时6年,集体创作而成。它以翔实可靠的材料,记述了李先念投身革命,在战火中迅速成长为的红军年轻将领和军事家的经历,展现了李先念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以坚定的信念、超凡的胆略、出色的才干,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蒋介石日记秘闻》辑录了 蒋介石自1915年至1945年间的日记,内容涉及家庭、军事、政治、党务、外交等多方面。作者结合大量相关档案资料和文献,进行公正客观的解读,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蒋介石,也会带领读者进入中国近代历史上这个风云人物的精彩内心世界。
本书系毛泽东生活实录。通过曾经生活在毛泽东身边的八位同志,他们当年是毛泽东的贴身卫士、保健医生、文工团演员、专列服务员等的生动叙述,展示了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生活情趣,从工作学习到吃喝游玩及嗜好希求,和他作为普通人——一个长者、慈父、丈夫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地勾勒出毛泽东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性格气质中隐秘、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另一侧面
毛泽东酷爱读书。他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对后人可以说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富矿。他读书的志向、读书的精神、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说开创了一代学风。 毛泽东的写作,观点鲜明,理由充足,逻辑性强。而且文采飞扬。他的写作。都是他想说的话。从不回避实质问题,更不会随波逐流。他的文章讲究通俗,风趣幽默,借助于具体的语境和语势的触发。自然而然地涌出笔下,他对语言的运用纯熟自如。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影响着几代人的文风。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抵制侵略、力主维新、废科举、建铁路、推行立宪、发展经济……本书评说袁世凯功过是非众说纷纭的一生,解读乱世枭雄袁世凯的激荡与沉浮,透视中国千年大变局的激变与冲突。
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样既满足了
《左宗棠》是一本在理念和内容上具有突破性的历史传记小说。最故事、优选读的励志书。 《左宗棠》是一本草根和官员,乃至社会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读的书。甚至会对个人人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左宗棠不仅是一位中
面对历史的风云和当今纷繁,作为作者有惴惴不安之感。这不仅仅因了篇幅与写作时间所限,使表述未及充分的缘故,更是因为面对一位睿智深刻的老人和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使我深感无论学识、思想还是激情,都显得单薄而苍白,以至不足以把握张澜的时代及其相伴时代而生的思想的能力。更缺少对曾经的历史与当今的现实做出令历史和现实都能满意的对接的智慧。 撰写本书,沿着先生的足迹一路走来,感触颇深。表现张澜的一生几乎可以牵带近现代中国的大部历史;描述其思想轨迹,也大体概括了中国一代进步文人的普遍生态。今天的读者从命运多舛的历史现实,可以回望当年仁人志士的思想与成就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进而引申出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思考。与所有在人文理想的路上行走的当代中国文人一样,这一点也是我深为关怀又期待探索的内容,更是
1980年月日,沈醉和女儿娟娟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年的分离,年的思念,年的期盼,当饱尝离散之苦的一家人,在香港重新聚首之时,想象与现实竟然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定格在脑海中的诸多记忆,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的恩爱夫妻一墙之隔而难以相见;梳着羊角小辫儿的二女儿已成为三个孩子之母;久违的旧友故交却话不投机…… 30年的世事沧桑,年的人生巨变。当历史的车轮终于驶出那段灾难深重的岁月,而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沈醉人生命运的巨变,沈氏一家的巨变,远远超过了过往的年。 沈醉走了,属于他的那个年代也早已过去。唯愿天堂里不再有此岸彼岸之隔,唯愿后人们不再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