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
本书完整记述了刘公武先生爱国爱民、追求光明的一生。 1903年,刘公武出生于华容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代,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复旦大学时成为学运先锋,因参与学潮被退学回乡,随即身体力行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遭反动当局通缉后,他远走南洋谋生,后为探索德意志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重建的奥秘,赴德国留学。 九一八事变后,刘公武从海外毅然回国,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辗转塞北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少将政治部主任,竭尽心力培养抗日军政人才;任武冈县县长,颁布新政,贴近民生,开化民风。 抗战胜利后,刘公武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省民政厅长等职,协助程潜、唐生智、仇鳌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公武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
近现代史中,关于西安事变,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回忆录、口述史料不可谓少,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张学良的夫人于风至却一直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往1989年,于风至临终前的一年就留下了一份口述回忆录,并交代在她与张学良等人百年之后公诸于世。这份回忆录由于凤至女士的义子萧朝智记录整理而成,保存于美国张学良历史研究中心。 这是一份向历史负责的证言,是为丈夫争取自由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悲情绝唱,首次披露了与少帅结合和“离婚”等家族及政坛的内幕秘闻。于凤至夫人在晚年病重感到来日无多的情况下,遵照当年离别时张学良的嘱托,将西安事变等内幕实情公诸于世,同时回顾自己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的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书中一些珍贵历史照片为首次大陆公开出版。
蒋介石是个什么人?革命者,反革命,坚守传统的保守分子,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者,爱惜羽毛的政治家,拔擢于丛林中的军人,都是,又都不尽是。 固执和灵活、温情和刚硬、坚毅和软弱,这些截然相反的性格,常常会呈现于蒋介石一身。虽然,仔细追寻,或许可以在这其中发现孰主孰次,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关注未必就会得到相同的顺序。 目下,有关蒋介石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把他放到精神层面去考察的,在同类著作中,尚属罕见,本书可谓开研究之先河。是传统的陆王心学,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更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治国整军统帅打仗中,孰轻孰重,起了哪些作用,本书作者一一为你解开。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抵制侵略、力主维新、废科举、建铁路、推行立宪、发展经济……本书评说袁世凯功过是非众说纷纭的一生,解读乱世枭雄袁世凯的激荡与沉浮,透视中国千年大变局的激变与冲突。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这本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往事如烟(民国政要后代回忆实录)》是从《环球人物》杂志最受欢迎的栏目“名门之后”中,精选20082012年间对国民党子女采访的一些篇章结集而成的。入选《往事如烟(民国政要后代回忆实录)》里的文章都属于独家专访,人物包括黄兴的孙子、袁世凯的孙女、段祺瑞的外孙女、蒋介石等等曾孙、杨虎城的孙子、陈诚的儿子、张学良的侄子、白崇禧的儿子等,听他们娓娓讲述家族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很多接受采访的人都已经过世,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是国内同类出版物中比较系统的作品。
袁世凯,生平事迹已有许多书刊记述,但是他的个人生活,他的家庭以及他在家中的一些活动,外人或者不易弄清。我是他的第三个女儿,应该在这些方面提供情况,以便让世人更全面地认识他。下面将要谈到的,有的是我听父亲说的,有的是我听母亲们、哥哥们说的,有的则是我个人所经历和目睹的。不过,我父亲于1916年死去的时候,我只有17岁,加之我们那样一个封建家庭对我们管束得很严,使得我与外界的接触很少,因此我的所见所闻是很有限的。也由于这个原因,我的叙述不可能完整、系统。而且事隔多年,仅凭个人追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在叙述的时候,倘要涉及一些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多费笔墨就显得累赘,所以或是从略,或一笔带过。
《伍修权传》是伍修权的官方传记,编写组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访了上百人曾与伍修权共同工作过的战友,并翻阅了大量档案材料,真实客观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的光辉一生。
《彭德怀传》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76年生命历程的《彭德怀传》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
面对历史的风云和当今纷繁,作为作者有惴惴不安之感。这不仅仅因了篇幅与写作时间所限,使表述未及充分的缘故,更是因为面对一位睿智深刻的老人和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使我深感无论学识、思想还是激情,都显得单薄而苍白,以至不足以把握张澜的时代及其相伴时代而生的思想的能力。更缺少对曾经的历史与当今的现实做出令历史和现实都能满意的对接的智慧。 撰写本书,沿着先生的足迹一路走来,感触颇深。表现张澜的一生几乎可以牵带近现代中国的大部历史;描述其思想轨迹,也大体概括了中国一代进步文人的普遍生态。今天的读者从命运多舛的历史现实,可以回望当年仁人志士的思想与成就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进而引申出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思考。与所有在人文理想的路上行走的当代中国文人一样,这一点也是我深为关怀又期待探索的内容,更是
本书全面介绍1921年至1929年之间历次北伐战争的情况,重点讲述了蒋介石在北伐战争中与各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先后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集团。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在北伐期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也背叛革命,实行清党反共,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章士钊一生有着非凡的经历,他是*的师友、蒋介石的逻辑学老师、杜月笙的幕僚、陈独秀的辩护律师、章含之的养父。章士钊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交游天下,谋道各界,历经“六朝”(孙中山、袁世凯、岑春煊、段祺瑞、蒋介石、*)而始终活跃在政治舞台的中心。诸多重大历史时期他都起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他与孙中山、*、周恩来、袁世凯、蒋介石、胡适、杜月笙以及章含之等著名人物的关系一直为坊间乐道;他为陈独秀辩护,使陈免于死刑,他的辩护词,被上海沪东大学、苏州大学选为法学系教材,他扑朔迷离的思想个性与独特高超的处世之道充满了传奇与神秘。本书作者既是章士钊的学生,又是研究章的著名学者,其历时数载,呕心沥血,终于成就这字字有据、古朴严谨的扛鼎之作。
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 《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孙中山传(修订插图本)》于1978年正式动笔,原书名之所以称为“全传”,意在力求叙述孙中山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艰险曲折的战斗历程、政治活动、哲学思想以及他的学识、气质、胆略、器量、爱好、衣食、清俭廉洁的生活作风和伟大的人格等。 《孙中山传(修订插图本)》没有一言是夸张,没有一事是杜撰,书中叙及的每个感人的情节,完全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实在的事迹和言行。
本书是十余位亲历者对中国现代史传奇人物张学良沉浮一生的集体回忆,涉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众多历史事件,以及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演变、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的情感纠葛,为读者了解民国史提供了众多崭新视角和鲜见资料。这些亲历者,既有张学良的侍卫、女佣、英文教师,也有与其有过密切交往的外国记者、东北大学老校长,还有顾维钧、唐德刚等政、学界闻人,资料新颖全面,史料价值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