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是由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撰写的认罪书整理而来。全书以时间为脉络,记录了溥仪入宫做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寓居天津、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被逮捕后前往苏联、新中国成立后归国接受改造,被特赦后成为普通公民的完整而详尽的人生经历。 溥仪的一生注定与众不同,不仅跌宕起伏,更是悲喜交集,由帝王沦为傀儡,由战犯转为平民,他的一生沧桑巨变,历经荣辱浮沉。 帝国黄昏,满宫残照。翻开这本书,既能看见溥仪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也可见他身边人的千般面孔,还可见波澜壮阔的政治变革,更能体会到历史变迁之细微毫末 这是一部了解溥仪思想转变,仍至勾勒出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巨著。
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他
本书讲述了王阳明57年的完整一生,阐述了心学的奥义所在。具体包括六世之德圣人出、青春的伟大、书生意气、心安之处皆是路、大学问之道等内容。
轶事,或称轶闻遗事,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和传说,多为野史、杂记、稗官笔记等非正规史书所记载。轶事又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史家所注重。本书从近千种清代野史、杂录及文集中辑录了清代很有影响的各类人物的遗闻轶事,计有四百余人,包括皇帝、后妃(附太监)、亲王、名臣、名将、维新派及革命党人、科学家、文艺家、侠客和名女。以人系事,以时代为序编排,涉及清代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 全书共约二百二十万字左右,虽不能说是鸿篇巨制,其收罗之完备,人物之众多,内容之丰富,却是以往同类之书不能相比的。此书对于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可弥补《清史稿》之不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人物传记。本书稿是广东省作协“三重”题材创作项目之一。书稿围绕梁启超在变革和守望的人生轨迹,从史料中重新发现和书写这位岭南文化巨人。着墨变革,主要是书写他对旧时代的变革,从“保皇”到“反清”,从各省“自立”到“立宪”的变革,同时也书写了他自我变革;落笔守望,主要是书写他作为一个学者从未放弃过写作,从 、哲学、教育、财政、金融、文学、新闻等领域留下其1500万字的煌煌论著。此书稿也是梁启超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致敬之作。全书28万字。
《马可·波罗在中国》是2018年度天津市重点图书出版扶持项目“津沽名家文库”(辑)中的一种,是津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在所属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反映了作者在世界史及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学术积淀。
麦哲化,航海家和探险家,个把环球航行理想付诸冒险运行动的人,把凡百代人只可梦想的东西变成不朽的现实,他成就了地球考察的业绩——环球之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促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他的业绩可谓冠绝一代,也永远证明:没有什么事物比一种看似不可能的真实更美好,人类总是因为自己完成了不可信之事才找回了自信,一种受天才激励、被激情坚决推动的理想比一切自然更。
戚继光是杰出的军事家,的民族英雄。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是因为他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说他是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倭寇的入侵中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戚继光一生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国家有两大贡献:一是他南抗倭北御“虏”,南征北战,为巩固边海防,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二是他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的军事著作,丰富了祖国的兵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戚继光大传》一书对戚继光一生南抗倭、北御虏的业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对戚继光为抗击倭寇所建立的军队从选兵、编伍、武器配备到技术、战术、思想训练,对戚继光抗倭的用兵艺术和战绩,对戚继光在北方为造成压倒敌人的优势所采取的从军队建设到防御设施的各种措施等都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
本书稿为东莞文史专辑之一。李扬敬(1894-1988)字钦甫,广东东莞人,陆军中将,曾任广州市市长,在陈炯明主持下进行广州早期市政建设。本书稿包括李扬敬传记、国民革命时期他的师友交游及相关文章、李扬敬年谱。旨在收集李扬敬学术研究史料,积累一手材料,拓展丰富东莞文史研究。
川岛芳子的亲妹妹金默玉、“洪宪太子”袁克定、民国名士张伯驹、一代报人王芸生…… 《走出历史的烟尘》提及的文化、历史名人,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均有重大影响,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既有各自性格、际遇的个性,又有大时代下人们命运的共性。 作者并非资料写作,而是采访当事人本人或他们的后代,以口述形式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事件的原貌,其中不乏披露的珍贵史料,并配有诸多老照片。
李续宾(1818-1858),湖南涟源人,湘军创始人之一。该书是李续宾的一部传记文学作品。 李续宾作为湘军创始人之一,从军七年,先后克复四十余城,大小六百余战,以少胜众,所向无前,一时诸将之中,无与伦比,实有古名将之风。其用兵用人之道,曾对曾国藩产生很大影响,对湘军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打造建树尤伟。 本书作者系涟源人,除了利用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奏稿及《清史稿》《清实录》等史料外,还利用地利之便,通过查阅族谱,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一些罕有的史料,浸淫十年之久,潜心创作,真实地还原了李续宾这个历史人物。唐浩明先生称该书“是填补李续宾与湘军研究的空白之作”。 李续宾是集中体现湘军精神的将领,是研究湘军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人物。本书出版,对于弘扬湘军精神、研究湖湘文化,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