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陶澍的人际关系,作者陶用舒教授钩沉索隐,将陶澍一生中有交际且有诗文记载的500余位朋友汇为一编,分类介绍各种“朋友圈”,展示了一代名臣陶澍的交谊全景。
本书为清代学者、目录学家、藏书家姚觐元日记。 始于咸丰十一年(1861),终于光绪十六年(1890)。涉及晚清官场生态、风俗人情、购书藏书、校书刻书等内容。姚觐元(1823—1890),原名经炳,号彦侍,亦号彦士,晚自称复丁老人,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姚觐元日记分藏上海图书馆与浙江图书馆。其中上海图书馆存稿本13册,分别为《咫瞻日识》1册,《弓斋日记》12册。《弓斋日记》陈乃乾抄本2册。浙江图书馆藏稿本1册。本次整理,以存世稿本为底本,稿本缺失的年份则以抄本为底本。
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号荆溪居士,常州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曾寓居苏州。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本书遵循年谱著作的要求,按时间为序,以事件为纲,从蒋之奇出生开始记述,介绍了蒋之奇生平事迹,以及蒋氏家族的大背景和蒋之奇亲属的一般情况,蒋之奇伯父蒋堂的仕宦经历、交游情况。同时,穿插了与苏轼相关的人和事,对包括苏轼数次到宜兴、在宜兴的交游、买田置舍、与宜兴相关的诗文等事件都一一给予考辨。另外,还考察了蒋之奇家族中蒋之翰、蒋之仪、蒋续、蒋瑎等人的仕历,对与蒋之奇、苏轼都比较亲近的常州钱公辅、胡宗愈、丁骘、邹浩及钱勰、沈辽、郭祥正、了元等也给予了关注。对同时代的宜兴人单锡兄弟、余中、邵刚、邵光兄弟、邵材等,也作了考辨。特别是对苏轼诗文集和宜兴、常州方志当中记载的差异、
十几年前,黄州苏东坡完成自我救赎之时,也就宣示了中国诗之精神传统的胜利。这是屈原九死未悔的坚决与无辩息谤智慧的胜利;是庄周齐物天人,抟风逍遥,以梦为马,跨越虚幻与真实的胜利;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今研究廖季平先生生平著述的人不多,主要是其子孙和门人。其女廖幼平的《我的父亲廖平》简述了廖平事迹,其孙廖宗泽的《六译先生年谱》勾勒了先生一生的经历,其门人蒙文通的《廖季平先生传》介绍了廖季平先生治学的情况,黄开国的《廖平评传》对廖平先生进行了评析。本书以廖宗泽手稿为底本,综合了《廖季平年谱》(廖幼平编)、《廖季平史料专辑》(李伏伽编)、《光绪井研志》、《廖平选集》(李燿仙)等材料,对廖季平的生平作了全面综述。
在中国文化 ,苏轼以他天才灵动、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他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康震著的《康震讲苏东坡》中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颜真卿年谱》以颜真卿的曲折坎坷的人生作为经线,以人物交游和作品考证作为纬线,以风云变换的唐代历史作为谱主一生沉浮变换的衬托,旁收远绍,知人论世。作者把有关颜真卿的诸如人事、政务、艺文等加以融会贯通,错综结合,着重分析之所以形成颜真卿独树一帜的书法外部条件,尤其是人文环境、社会背景、家学渊源等。此着“钩沉稽疑,权衡量说,破千载以上之渺茫,使谱主事迹历历如在目前,堪称颜鲁公的知己。”
岳钟琪(1686-1754),四川成都人,汉族,岳飞二十一世孙。岳钟琪历任游击、副将、提督、巡抚、总督、奋威将军、宁远大将军,封世袭三等公,被乾隆皇帝赞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三朝武臣巨擘”。我认为,岳钟琪是“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典范,是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扩大及近代中国版图的奠定建立了不朽功勋的杰出将帅,是政绩卓著的川陕总督。岳钟琪仪领兵600名,就深入藏区2450里,拓地14万平方公里。他又领兵4000名,再次深入藏区1760里,一共平定了小半个西藏。最后,他又作为南路大军前锋,进入拉萨,为逐准安藏立下大功,使123万平方公里的西藏纳入大清国版图。岳钟琪只率领精兵5000名,半个月内转战5000里,全歼和硕特部蒙古罗卜藏丹津亲王叛军十余万,平定青海,使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隶属清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