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弘一法师自述》精选了弘一法师传 世作品中有关人生经历、出家原因、艺术成就、治学 心得、佛学修养等方面的文章,使读者在阅读时,或 可以透过法师的感悟,体会人生的真义,开卷有得。
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现代艺术启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是一位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后来,他斩断尘缘,又成为一位拔乎其萃的佛门代表人物,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 可以说,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他都向世人呈现了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一生。 作者汪兆骞先生从与李叔同亲友、学生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破山禅师,号海明,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本书从破山的成长经历、佛学造诣、书法艺术和诗歌创作等几个方面介绍并剖析破山的一生。本书稿前五章讲述了破山海明禅师传奇的成长历程,第六章介绍其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第七章介绍其浑朴超逸的书法艺术,第八章介绍其清新自然的诗歌创作。该书填补了对历史人物破山禅师系统地介绍其佛学思想、书画艺术和诗歌的空白,客观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佛教发展方式。通过破山政治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他与 夔东十三家 抗清武装势力的密切接触,揭示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活动之所以失败的深刻原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史料价值。该书已通过重庆民宗委审读,没有违背宗教政策法规和伤害宗教感情的内容。
这是一本自传,作者是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的儿子葛福临。 他曾经是一个叛逆的青年,并且长期被他父亲的光环遮蔽。他在这本自传里,坦率地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自己的反叛、挣扎、思索、回归,以及后成功地走出了名人父亲的阴影,甚至子承父业,担任了葛培理布道团的主席,他还成为萨玛利亚救援会和一个医疗差会的负责人。 本书记述的作者经历丰富多彩,他走遍世界,历经各种风险,认识了许多朋友,但重要的是,他的人生经历证明,信仰会真正改变一个人,信仰也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 葛福临与中国有特殊的关系,他的外祖父钟爱华多年前在中国做医疗差会的宣教工作二十多年,他的母亲葛路德就是在中国出生的。他的父亲葛培理曾访华,对中国的基督信仰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他自己也曾经陪父亲访华。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他同时代人的眼里,这是似乎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由风流倜傥的浊世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折过程?这样一个生命像一颗流星,果断、决绝、炫目、温暖,他留给后世的是一系列永远无法明了的谜团……通过阅读蒋心海编著的《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读者将对其身世有个更加清晰地了解。《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就李叔同生平和文化成就中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疑点,在依据可靠的资料进行合理辨析的基础上,对李叔同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又精练的勾勒,展示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本书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六个阶段,讲述了他童年在天津的成长、交游;青年在上海、东京求学、生活;壮年回到祖国后做老师、做编辑;*后在虎跑寺出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由浅入深,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各个细节,全景式的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和艺术追求。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噶举派形成于藏传 “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大师的继承, 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名副其实的宗派。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 后来香巴噶举衰微而消失了,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 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在这些支派中,香巴噶举的桑定寺的寺主是女性,这是西藏 的女活佛;帕竹噶举的首脑于公元14世纪曾以武力兼并卫藏大部分地区取代了萨迎派在西藏的政治地位,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265年之久;藏传 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噶玛噶举派于公元13世纪 了活佛转世制度。这个制度后来被藏传 的其他教派所采用,沿袭至今,成为藏传 有别于汉传 和
本书主要是芮陶庵先生的回忆录,记录了1949年之前他在中央大学执教以及在南京、成都、香港等地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宁玛派是藏传 各教派中历史 悠久的一个教派,它形成于后弘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其久远的历史中,产生了诸多对藏传 有着重要意义的高僧大德,如密宗始祖莲花生大师,有“三索”之称的大索尔·释迦琼乃(1002—1062年)、小索尔·喜饶札巴、索·释迦僧格(1014—1074年),以及近代史学家格敦群培。本书即是选取这些众多宁玛派大师中的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历程的同时,了解宁玛派传播千年的辉煌历史。
萨迦派,是藏传 的重要宗派之一,其创立者是昆贡却嘉波(宝王,1034-1102年)。萨迦派是藏传 中 古老的教派之一,也是藏传 中 早传入汉地及蒙古地区的教派,在藏传 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 ,萨迦派的祖师是 早成为帝师的,并开创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历史,对祖国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缔造,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本书即是对萨迦派创建者昆·贡却嘉波,萨迦五祖萨钦耿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嘎坚赞、八思巴,大乘法王贡嘎扎西坚赞、因明大师嘉色·陀美桑布等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并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经历的同时,也了解了萨迦派的传承历史。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格鲁派产生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 出现的教派,也是 的一个教派。在其600多年的历史中,诸多高僧大德对中国近古以来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如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历辈达赖喇嘛、历辈班禅额尔德尼、敏珠尔、章嘉、土观、嘉木样等,他们既有传教布道、著书立说的高僧,也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德。本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 大师阿底峡(982-1055年)。阿底峡的三大弟子之一的仲敦巴·嘉瓦窘乃(1005-1064年)于1056年创建了热振寺(位于今林周县境内),正式开创出噶当派。在其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噶当派汇聚了众多的高僧大德,如开派导师阿底峡、创始人仲敦巴·嘉瓦窘乃经典支系传出者博多瓦·仁钦赛、“辩经”制度 者恰巴·却吉僧格等,对藏传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即是对这些噶当派大师中的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并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经历的同时,也了解了噶当派的传承历史。
《葛洪评传》着重讨论葛洪的长生成仙理论和他的学术思想,讨论了葛洪为修炼者建构的教学系统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并注意他与汉代扬雄、王充、张衡等在思想上前后相承,讨论他与儒家思想的关联,也注意到他追求理性而又讲求实效,与同时代主流的玄学格格不入。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人,生活在西晋和东晋相交的时代。葛洪学识渊博,著述甚丰,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又是外丹学和道教神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抱朴子》内外篇,其内篇是神仙道教的重要典籍,全书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他和他的著作在道教史、自然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葛洪评传》曾荣获我国出版领域奖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规模*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规划项目
萨迦派,是藏传 的重要宗派之一,其创立者是昆贡却嘉波(宝王,1034-1102年)。萨迦派是藏传 中 古老的教派之一,也是藏传 中 早传入汉地及蒙古地区的教派,在藏传 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 ,萨迦派的祖师是 早成为帝师的,并开创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历史,对祖国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缔造,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本书即是对萨迦派创建者昆·贡却嘉波,萨迦五祖萨钦耿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嘎坚赞、八思巴,大乘法王贡嘎扎西坚赞、因明大师嘉色·陀美桑布等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并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经历的同时,也了解了萨迦派的传承历史。
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共分三部,详尽地叙述了玄奘出生、入道、云游、求法、译经、弘法的传奇一生。部共 11 章,写玄奘出生、入道,云游益部、荆吴、相赵,学习佛法及决定西行巡礼求法的过程、行状。第二部共 31 章,写玄奘自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涉沙碛,从丝绸之路南路北道至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经今之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终到达印度摩羯陀国,先后于佛教学府那烂陀寺钻研佛法,周游五天竺,在曲女城力挫群雄,然后载誉而归的经历。第三部共 25 章,写玄奘求法回至长安后译经弘法的故事。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噶举派形成于藏传 “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大师的继承, 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名副其实的宗派。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 后来香巴噶举衰微而消失了,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 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在这些支派中,香巴噶举的桑定寺的寺主是女性,这是西藏 的女活佛;帕竹噶举的首脑于公元14世纪曾以武力兼并卫藏大部分地区取代了萨迎派在西藏的政治地位,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265年之久;藏传 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噶玛噶举派于公元13世纪 了活佛转世制度。这个制度后来被藏传 的其他教派所采用,沿袭至今,成为藏传 有别于汉传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