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叶书宗教授写的自传,他选择80年人生亲历中的那些典型事实(故事),通过这些事实(故事),反映中国社会的翻天复地变化。同时,以史学工作者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透过这些事实(故事),观察和反映中国人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的变化。该书稿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属于下层人民的历史,是一段历史的“录像”,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故事性。全书既是一部优秀的传记,又是一名苏联史研究专家的人生轨迹,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湖南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湖南文脉得以绵延不绝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千百年来湖湘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与积淀,同时也打上了不同时期寓居湖南的外地官员与文人骚客的深深烙印。 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到湖南的为官从政者,其中不乏厚爱苍生的良吏贤士。他们或清廉自守,秉公为政;或雷厉风行,革除陋习;或关心民瘼,为民请命,其惠政泽被三湘,延及后人,推动了湖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他们对湖南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彰显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湖湘文化的品质。 《历代寓湘人物传略》从浩如烟海的史籍里,筛选出近百位具有典型性的寓湘人物进行整理、研究,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寓湘期间的主要事迹进行介绍。 《历代寓湘人物传略》虽说是一部人物传记类书
这辑文选从一个有限的侧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认真探索。如今许多人在一种怀旧的气氛中回忆八十年代,也常常有人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加以对比,说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思想热忱。然而,我们的“小小十年”真的那样贫乏吗?这是剧烈转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时代,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真诚地投入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的时代。相较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的崇敬,这个时代的思考中渗透了新的文化自觉;相较于许多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重整思想的旗帜,建立批判的阵地;相较于过去时代的声调相对单纯的讨论,这个时代的思想空间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声音。这套小小的精选集是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的大转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勤奋探索的侧影。我
已故思想家顾准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他生前的三本日记:一本是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一本是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简单记录。这三本日记,虽然只是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录,蛤对于研究顾准思想的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这本《微光处处——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由不同背景的社工参与写作。 除了广泛的地区和社会差异之外,有些人已经从事社会工作超过三分之一世纪,也有刚毕业不久的社工;有些人在高度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场景里工作,也有人仍在探索社会工作的定位和角色。作者们任职的单位也非常多样化,有在社区组织、服务机构的实务最前线的,也有在学院搞教学和科研的;有的人投身社会工作服务的场所,也有人在别的专业主导的第二场所里工作。由于不同地区的职业化过程不一样,引致彼此对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活动范围和性质持有不同的看法。每位作者谈到的是自己的故事和看法,虽然都能够反映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但并不代表社会工作者整个群体。我们深切体会到,现阶段在中国界定什么是社会工作、谁是社工,本身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我们
制定《中国达斡尔族名人风采录》名人条件时,既参照了各种名人典籍所限定的条件,也结合了达斡尔族实际。行政副厅级以上、军队副师职以上的高干,具有教授、研究员、正高工程师、主任医师、特级教师等高级职称者,在各种人物典籍中都属名人,《中国达斡尔族名人风采录》自然不能例外。但是结合达斡尔族的实际情况,凡是当过旗县长和现在仍任旗县级几大班子正职及离退休后享受副厅、副师级待遇者,也都列入名人范围。这是因为他们在艰苦的旗县独当一面,与城市大机关的处级干部不一样,享受副厅、副师级待遇的老革命同志因资历长而受族人尊重,因此均属名人之例。
《学子楷模陈嘉庚》这本书共十三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针 对广大城乡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特点设计的,既有政治思想性、道德修养 性,又有故事性、趣味性,其中的不少章节,还具有启迪智慧、开发智能的 作用,其中的不少课后思考讨论题等,还具有跟踪社会,检验识别能力、思 辨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等作用,深入浅出,很适合大、中学生以及广大青 少年和人民群众学习之用。各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 ,可以全学,也可以选学其中的一些章节,非常方便。《学子楷模陈嘉庚》 一本在手,嘉庚皆通。
麦克卢汉(1911-1980)从加拿大西部草原登上地球村,成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和“圣人”,名震全球,影响未来。他一生拿了5个学位,博大精深,视野广阔,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学术转向:从文学批评转向社会批评、从文学转向传播学、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菲利普·马尔尚师从麦克卢汉,他全方位、多角度、满怀深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麦克卢汉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一生。这是一幅三维的立体画像:思想新锐、视野广阔、性格矛盾、意志坚强。《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从同事、朋友、学人、家人的多维视角审视和解读麦克卢汉,全面、客观、公允。
牟宗三先生是中国当代最富有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当代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志业在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复兴和光大中国文化;先后在两岸三地多所大学任哲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其哲学几乎遍及与涵盖哲学的所有领域,并均有重要建树。 《牟宗三》是《大家精要》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其生平事迹以及其重要的学术成就和思想。 《牟宗三》包括了牟宗三与栖霞牟氏家族、乡间的一个“野人”、艰难岁月中的人性人情和哲学奋斗等7章内容。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 部分是金先生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共49段,内容涉及金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治学道路、他同时代的朋友们以及他个人的爱好和情趣等。 第二部分是金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和亲属对他的回忆,共40篇,涉及到金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婚姻、情趣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事情是鲜为人知的。这些文章写于1982-1993年间,除少数几篇外都是专为本书撰写的。因此,也是都是次公开发表。 第三部分是金岳霖传略,收录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将有助于读者对金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 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
《北京大院记忆》43篇回忆文章的作者,均为在大院生活过的“大院人”,他们朴实的文字,反映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文章不仅仅是私人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怀,也是对1949年后新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次梳理与记录。本书中的文章曾经在《北京晚报》陆续刊载,见报后,编者接到了众多寻找大院发小儿的电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大院子弟之间的友谊也因此深厚而持久。
该书讲述了船山的传奇一生及其心路历程。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中岁自称“一瓠道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1619)年,卒在清康熙三十一(1692)年。湖南衡阳人。王船山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广博的学者和的思想家。本书作者在详细查阅充足的史料、充分躬身研究多年和多次船山遗迹考察的基础上,详述了船山的传奇一生及其心路历程。书中虽然主要是以船山的实际人生经历为表达目标,但同时也涉及了船山一些很精深的思想。通过对于船山及其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进而了解人类的精神之与崇高,了解古今中外的贤哲们,为了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精神慧命所作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贡献的意义。阅读此书,可以激发读者对于湖湘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已故思想家顾准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他生前的三本日记:一本是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一本是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简单记录。这三本日记,虽然只是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录,蛤对于研究顾准思想的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观》、《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
在本书,艾伯斯坦将哈耶克作品的全貌准确完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并勾勒出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哈耶克最早从其良师益友路得维希·冯·米塞斯那里接触并服方膺了自由市场的理念,在此后的岁月里,哈耶克的研究遍及各个领域,他用一系列著作论证了自由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政治、伦理和经济条件。其名著《通向奴役之路》于1944年出版后,在全球获得了热烈的响应,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第一本《于右任传》面市以来,倏忽已二十年,在这期间,《于右任传》已由三家出版社先后印刷出书四次。在严肃的传记类作品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本书能多次出版,这当然是传主于右任先生的人格魅力之所至,连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刚刚就任总理不到一小时,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近千名中外记者的招待会上,当众吟诵于右任的“望大陆”诗篇,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通过电波的传递,震撼着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灵。 回溯当年海峡两岸人为的阻遏,一水之隔,竟成天涯,资料搜集至感困难,往往要通过海外的途径,才能获得某些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生活的情况和素材。 1987年后,两岸人民有了交往。由于笔者曾应台湾有关单位的邀请,赴台作学术交流。趁此机会,又收集到一些资料和右老的书法作品(复印件 );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
刘文学出生于贫苦家庭,在旧社会里受尽地主的欺压,从小就对阶级敌人充满了仇恨。刘文学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他热爱党和毛主席,热爱人民公社。1959年11月18日晚上,他为了保卫人民公社利益,在与阶级敌人斗争中英勇牺牲。刘文学是红小兵的好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学子楷模陈嘉庚》这本书共十三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针 对广大城乡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特点设计的,既有政治思想性、道德修养 性,又有故事性、趣味性,其中的不少章节,还具有启迪智慧、开发智能的 作用,其中的不少课后思考讨论题等,还具有跟踪社会,检验识别能力、思 辨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等作用,深入浅出,很适合大、中学生以及广大青 少年和人民群众学习之用。各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 ,可以全学,也可以选学其中的一些章节,非常方便。《学子楷模陈嘉庚》 一本在手,嘉庚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