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叶书宗教授写的自传,他选择80年人生亲历中的那些典型事实(故事),通过这些事实(故事),反映中国社会的翻天复地变化。同时,以史学工作者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透过这些事实(故事),观察和反映中国人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的变化。该书稿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属于下层人民的历史,是一段历史的“录像”,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故事性。全书既是一部优秀的传记,又是一名苏联史研究专家的人生轨迹,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 部分是金先生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共49段,内容涉及金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治学道路、他同时代的朋友们以及他个人的爱好和情趣等。 第二部分是金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和亲属对他的回忆,共40篇,涉及到金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婚姻、情趣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事情是鲜为人知的。这些文章写于1982-1993年间,除少数几篇外都是专为本书撰写的。因此,也是都是次公开发表。 第三部分是金岳霖传略,收录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将有助于读者对金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湖南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湖南文脉得以绵延不绝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千百年来湖湘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与积淀,同时也打上了不同时期寓居湖南的外地官员与文人骚客的深深烙印。 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到湖南的为官从政者,其中不乏厚爱苍生的良吏贤士。他们或清廉自守,秉公为政;或雷厉风行,革除陋习;或关心民瘼,为民请命,其惠政泽被三湘,延及后人,推动了湖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他们对湖南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彰显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湖湘文化的品质。 《历代寓湘人物传略》从浩如烟海的史籍里,筛选出近百位具有典型性的寓湘人物进行整理、研究,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寓湘期间的主要事迹进行介绍。 《历代寓湘人物传略》虽说是一部人物传记类书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 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
制定《中国达斡尔族名人风采录》名人条件时,既参照了各种名人典籍所限定的条件,也结合了达斡尔族实际。行政副厅级以上、军队副师职以上的高干,具有教授、研究员、正高工程师、主任医师、特级教师等高级职称者,在各种人物典籍中都属名人,《中国达斡尔族名人风采录》自然不能例外。但是结合达斡尔族的实际情况,凡是当过旗县长和现在仍任旗县级几大班子正职及离退休后享受副厅、副师级待遇者,也都列入名人范围。这是因为他们在艰苦的旗县独当一面,与城市大机关的处级干部不一样,享受副厅、副师级待遇的老革命同志因资历长而受族人尊重,因此均属名人之例。
这辑文选从一个有限的侧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认真探索。如今许多人在一种怀旧的气氛中回忆八十年代,也常常有人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加以对比,说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思想热忱。然而,我们的“小小十年”真的那样贫乏吗?这是剧烈转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时代,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真诚地投入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的时代。相较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的崇敬,这个时代的思考中渗透了新的文化自觉;相较于许多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重整思想的旗帜,建立批判的阵地;相较于过去时代的声调相对单纯的讨论,这个时代的思想空间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声音。这套小小的精选集是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的大转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勤奋探索的侧影。我
《北京大院记忆》43篇回忆文章的作者,均为在大院生活过的“大院人”,他们朴实的文字,反映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文章不仅仅是私人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怀,也是对1949年后新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次梳理与记录。本书中的文章曾经在《北京晚报》陆续刊载,见报后,编者接到了众多寻找大院发小儿的电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大院子弟之间的友谊也因此深厚而持久。
本书为香港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合作,把现存于该所图书馆的胡适私人照片选辑成册,其中大多是未发表的珍贵照片,补充了胡适日记及手稿的不足。本书以文字及大量胡适与朋友的照片,记录了胡适从青年开始的经历,同时也展示当年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气息。 ??? 1. 本书所收胡适私人照片大多是未发表的珍贵照片,补充了胡适日记及手稿的不足。 ??? 2.这批照片的价值,已经跳出胡适个人资料的范畴,涵盖了中国变革最激烈的半世纪,地域上也横越、国外,可说是一部另类的中国近代史。 ??? 3.本书辑录的照片拍摄于1904-1948年,正值胡适在文化界及外交界最活跃的时期。以胡适社交圈之广阔,不少文化界或政界的名人都曾与他合照或向他馈赠纪念照片,其中不乏在近代史上极为重要,但却鲜有照片留下的人物,书中所收照片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
中国的中古时代是有名的、混乱、黑暗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文人来说,是危险的,绝望的;无论才华和生命都无足轻重。然而,地狱开出了“恶之花”。像嵇康、阮籍人物,即以他们不同的抵抗方式,或者积极,或者消极,显示了各自独立的存在。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谥元,称元公,学者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 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 《太极图说》一图一文,阐述其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关系、修养方法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理学的要领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有《周元公集》。
《往事》以自传体形式,记录了一位近代中国杰出女性多彩多姿的人生。它我们走进作者毛彦文女士丰沛的感情世界,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离乱沧桑,为后人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提供了极珍贵的个人观点与一手史料。 我有意把《往事》有关作者早年受教育和参加反缠足运动的部分译成英文,介绍给英语世界的读者。是年夏天,我去台北时,找了个时间专程登门求见。她立刻同意我的请求,并答应帮忙看译稿。我先选择其中一段,翻成英文,给我东密西根大学“亚洲文明”选修课的学生读,结果大家都被作者生动活泼的回忆吸引住了,认为十分感人。 最后,作者在自序中说《往事》所书皆平凡之事,即使佛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事过境迁之后,也变得平凡无奇了,指的应是反缠足运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本书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347年),西方思想传统奠基人之一,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齐名。 柏拉图来自一个长期在雅典政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但由于厌恶政治圈内的暴力和腐败,他拒绝沿循这一家族传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 (他的朋友兼老师)被判死刑,更让他感到失望和恶心。受苏格拉底对道德标准的性质的种种讨论的启发,柏拉图想到要用哲学,而不是政治,来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这最后成为了他的一个基本而持久的信念,即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
已故思想家顾准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他生前的三本日记:一本是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一本是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简单记录。这三本日记,虽然只是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录,蛤对于研究顾准思想的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王羲之传》深入历史,为你全景呈现这一“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时代”。 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魏晋名士多疏狂放达,行为怪诞,王羲之尤甚,其坦腹东床、以书换鹅等奇闻逸事可谓妇孺皆知。《王羲之传》从人文视角进行感性描述,为你还原一个特立独行又心怀天下、恃才傲物又谦顺博雅的王羲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第一本《于右任传》面市以来,倏忽已二十年,在这期间,《于右任传》已由三家出版社先后印刷出书四次。在严肃的传记类作品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本书能多次出版,这当然是传主于右任先生的人格魅力之所至,连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刚刚就任总理不到一小时,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近千名中外记者的招待会上,当众吟诵于右任的“望大陆”诗篇,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通过电波的传递,震撼着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灵。 回溯当年海峡两岸人为的阻遏,一水之隔,竟成天涯,资料搜集至感困难,往往要通过海外的途径,才能获得某些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生活的情况和素材。 1987年后,两岸人民有了交往。由于笔者曾应台湾有关单位的邀请,赴台作学术交流。趁此机会,又收集到一些资料和右老的书法作品(复印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