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83岁时写的自传,包含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成年后的见闻、自身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与弗洛伊德的相识相知及分道扬镳、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探索精神世界的奥秘。本书浓缩了荣格一生的思想精髓,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独特传记。
《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在这本由丁玲长子、长媳写就的《我的母亲丁玲》里,不仅倾注了更多亲情关怀和深切怀念,也更加侧重于建国后丁玲坎坷境遇以及乐观态度的真实记录。在这一层面上,与丁玲自传重点在于“自说自话”所不同的是,《我的母亲丁玲》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更加客观和翔实地向广大读者提供了自解放区到建国后丁玲生活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其史料价值是其它回忆文章、评传所无法比拟的。“妈妈是一个非凡的人,却又是多么平凡的人。她的非凡在于她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于她的光辉业绩,在于她的坚毅顽强的性格;她的平凡在于她也有缺陷,在一些事情上也脱不开凡俗”,这就是作者蒋祖林、李灵源对于母亲的评价。非常朴实的语言中透露着对母亲的敬爱,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客观、公正的一面。或许这也正是《我的母亲丁玲》的难能可贵之处。
《传奇不奇: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一书从沈从文小说的“传奇性”入手,分析了其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产生背景和动因,从1930年代的大历史环境中又分析了沈从文的都市叙事与其笔下的湘西世界形成对照,以及作为京派代表的沈从文在抒情小说的书写上的特点。之后从人性上与福克纳、审美上与川端康成的异同的对比,在乡土叙事上与鲁迅的承续、贾平凹的比照,分析了沈从文的传奇性的湘西小说。本书对于1940年代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式微、沈从文式的文学批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的心理和人生历程也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2012年6月,全球经济学家排名前100名中仅邹恒甫一名华人,“中国经济学一人”的名号再次坐实。然而,让邹恒甫名满天下的,不是他在经济学领域的成就,而是他以一己之力挑战北大,挑战学术界,挑战一切社会丑恶现象的“壮举”。 这,是邹恒甫的悲哀,但却是这个时代大行其道的悖论。《最后的狂人:我就是邹恒甫》想回答的是: 谁是邹恒甫? 邹恒甫是北大,是学术界,是整个社会的敌人吗? 我们应该支持他,学习他,还是批评他? 读完这本另类的自白和尖锐的批判书,您是否应思考: 邹恒甫会不会成为中国最后的狂人? 邹恒甫的今天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1927年由新月书店出版。作者首先对明万历年间传奇女子冯小青的事略及真伪进行考证。冯小青确有其人,由于种种遭遇而常常有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对话等行为,本书采用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发育观分析了冯小青自我恋、影恋等变态心理与病源。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与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 本书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的基本结论。此书代表目前外廖平研究的学术水平。
启功先生圆寂以后,当天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的灵堂,挽联换,幢,悼词悼诗,唁电唁函,花圈花篮,每小时每小时地增加着。七月七只赴八宝山革命公墓送行的人们,耄耄长者,髫龄儿童,南自香港,北来辽宁,多达六千!没有权势进行号召,没有富贵可资攀附,有的,只是启功先生的精气神和他拥有的善缘。 “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骄傲,是师生敬重的立身榜样、学问导师。学术精深,成就卓著,品德高尚,道德文章堪称典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虽逝,但其崇高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此,编者特从数以百篇计的怀念文字中,选择亲疏、视角、写法各各不同的篇什,加上特约的十几篇,编为一集,聊寄共同的哀思与感念。
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是著名爱国教育家、体育和社会活动家,创办了包括大学、中学、女子中学和小学在内的南开系列学府,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陈省身、曹禺为代表的一批人才,成为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他又是西南联大的领导人之一,终生为中国教育“本土化”作出了捉有成就的探索。他对中国教育充满无限愿景:希望世界史中有一章日“新中国之觉悟无崛起”。追溯张伯苓颠簸踯躅、富有传奇的风雨人生,纵览他那永不颓悲、执著无悔的教育历程,缅怀他那丰富的教育实践,深邃的教育思考,重新解读他在教育上恪守不二的道德追求,不由让人由衷地敬佩张伯苓的奉献情怀和开拓精神。 本书作者梁吉生为南开大学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从事张伯苓研究,出版著作十余部。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个缺憾得以弥补。它完全可以看作《词语》的一个续集,是萨特的口术自传,另外再加上波伏瓦关于他最后十年生活的传记,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萨特一生接受的采访和谈话不计其数。他的谈话是很有特点的。生动、活跃、风趣,闻其声如见其人;对人生的深层体验结合着精辟的哲理分析、时时闪现着睿智的光芒。这个回忆录保持了波伏瓦的一贯风格,记载事件准确明晰,详略得当;勾勒人物简洁有致,生动传神;描绘景色明丽如画,使人如临其境。而她对萨特的深厚感情流动贯于文字之中,悱恻缠绵,体贴入微,感人的力量更甚于以前的作品。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 部分是金先生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共49段,内容涉及金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治学道路、他同时代的朋友们以及他个人的爱好和情趣等。 第二部分是金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和亲属对他的回忆,共40篇,涉及到金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婚姻、情趣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事情是鲜为人知的。这些文章写于1982-1993年间,除少数几篇外都是专为本书撰写的。因此,也是都是次公开发表。 第三部分是金岳霖传略,收录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将有助于读者对金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传播学视角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得到更宽泛的理解和运用。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是以静态的非传播学的方式来探讨学术史或思想史。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从当前的理解状况出发,而不是从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文本的实际传播状况出发去描述学术史或思想史,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各种学术史或思想史著作的可信度。
他——曾与鲁迅交往,聆听教诲, “读洋书”的理想很大程度受到先生的影响。 他——曾受聘于罗曼罗兰,为其介绍鲁迅,介绍中国,成为鲁迅与罗曼罗兰的沟通桥梁。 他——与儒学大师梁漱溟虽只有数月的师生经历,却有了一生尊为恩师的情谊。 他——出身农家的一个贫穷小子,却获得了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他——一生都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却没有做过助教、讲师、副教授,直接以教授身份登临讲台。 他——生活和思想已经适应西方文化,却于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抗战爆发的祖国,以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怀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他——当根深蒂固的文化史观遇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他没有非此即彼,而是在扩大和丰富历史观的过程中执着追求真理。 他——终其一生淡泊名利地位,只求以自己
由于补园张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使补园在中国园林和近代昆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补园先辈为这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岫云女士华丽人生的重要的经济、文化背景。这一个大家族有一处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把寻找文化身份的认同,看得比赚钱更重要。他们非常看重自己“读书人”的身份。高祖善贾好儒,用自己丰厚的商业利润,养了一批社会上的文化精英,从事文化的享受与生产.使补园成为当时江南沪嘉杭文入会聚的“文化高地”。刚解放时,户籍民警上门,问张紫东是做什么的。他径直答道:“我么,是读书人。”看来,他确是一辈子以读书为业的。他一生读书、编书、藏书、习字、唱曲,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给三个孙女都起了书卷气十足的名字:岫云,缦云,瑞云。“岫云”,出自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缦云”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故人恰似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他们从民国走来,以独有的魅力点缀着百年中国的历史。他们多已羽化凋零,但从不曾真正远去。 本书钩沉民国以来数十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传奇和作者亲历的点滴往事:有开启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一代儒宗、史学大家钱穆;有毁誉参半傅斯年,有一道清流吴大猷;有赋诗填词鼓吹抗战的江南才子卢冀野(卢前),有单枪匹马刺杀军阀孙传芳的烈女施剑翘;有当代“思想者”周有光、红学泰斗周汝昌,有漫画人生华君武、聋哑作家周楞伽,有胡适、苏雪林、唐德刚这三只“徽骆驼”,有朱家骅、李剑晨、袁晓园、项美丽、钱思亮、吴作人、张允和、季羡林、唐瑜、张充和、陈荒煤、戈宝权、黄苗子、郁风、冯亦代、黄宗英、周而复、周汝昌、林海音、范用、聂华苓、文洁若、新凤霞、宗璞、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