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 诗佛 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83岁时写的自传,包含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成年后的见闻、自身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与弗洛伊德的相识相知及分道扬镳、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探索精神世界的奥秘。本书浓缩了荣格一生的思想精髓,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独特传记。
《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编辑这种病,不会要人命。但如果病入膏肓,我就不敢保证了……” 幻冬舍,由一个抱持着「无名」、「年轻」、「贫穷」和「天真」之「革命四条件」的四十二岁中年男子见城彻,以一千万日圆所创立的新出版社。成立首年,就破天荒在《朝日新闻》砸下三千六百万日圆买下全版广告,营销一口气推出的六本新书,后全部大卖,成功打响创业的炮。 在所有人皆不看好的情况下,见城彻陆续为作家们量身打造写作企划、激发其创作潜能,畅销话题作包括村上龙的《工作大未来》、五木宽之的《大河的一滴》、唐泽寿明的《两个人》、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北野武的《全思考》、藤原纪香的《纪香魂》、弘兼宪史的知识漫画讲座系列……等。在2008年底爆出小室哲哉诈欺并破产事件后,亦随即在来年为其推出《罪与音乐》一书。 见城彻领导
在这本由丁玲长子、长媳写就的《我的母亲丁玲》里,不仅倾注了更多亲情关怀和深切怀念,也更加侧重于建国后丁玲坎坷境遇以及乐观态度的真实记录。在这一层面上,与丁玲自传重点在于“自说自话”所不同的是,《我的母亲丁玲》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更加客观和翔实地向广大读者提供了自解放区到建国后丁玲生活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其史料价值是其它回忆文章、评传所无法比拟的。“妈妈是一个非凡的人,却又是多么平凡的人。她的非凡在于她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于她的光辉业绩,在于她的坚毅顽强的性格;她的平凡在于她也有缺陷,在一些事情上也脱不开凡俗”,这就是作者蒋祖林、李灵源对于母亲的评价。非常朴实的语言中透露着对母亲的敬爱,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客观、公正的一面。或许这也正是《我的母亲丁玲》的难能可贵之处。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传奇不奇: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一书从沈从文小说的“传奇性”入手,分析了其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产生背景和动因,从1930年代的大历史环境中又分析了沈从文的都市叙事与其笔下的湘西世界形成对照,以及作为京派代表的沈从文在抒情小说的书写上的特点。之后从人性上与福克纳、审美上与川端康成的异同的对比,在乡土叙事上与鲁迅的承续、贾平凹的比照,分析了沈从文的传奇性的湘西小说。本书对于1940年代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式微、沈从文式的文学批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的心理和人生历程也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2012年6月,全球经济学家排名前100名中仅邹恒甫一名华人,“中国经济学一人”的名号再次坐实。然而,让邹恒甫名满天下的,不是他在经济学领域的成就,而是他以一己之力挑战北大,挑战学术界,挑战一切社会丑恶现象的“壮举”。 这,是邹恒甫的悲哀,但却是这个时代大行其道的悖论。《最后的狂人:我就是邹恒甫》想回答的是: 谁是邹恒甫? 邹恒甫是北大,是学术界,是整个社会的敌人吗? 我们应该支持他,学习他,还是批评他? 读完这本另类的自白和尖锐的批判书,您是否应思考: 邹恒甫会不会成为中国最后的狂人? 邹恒甫的今天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1927年由新月书店出版。作者首先对明万历年间传奇女子冯小青的事略及真伪进行考证。冯小青确有其人,由于种种遭遇而常常有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对话等行为,本书采用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发育观分析了冯小青自我恋、影恋等变态心理与病源。
陶行知(1891—1946)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事业的胜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他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评价。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2006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诞辰115周年。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学说、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为了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教育思
把世界扔进一个巨大的分液漏斗,静止时大致会分为三层,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人身处体积最庞大的中层,大家一刻不停地做着布朗运动,构成火热的生活。记者是其中有可能突破上下界面而提供另两层图景的人,他们的突破能力,决定了受众可能获知的世界的丰富和复杂。
故人恰似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他们从民国走来,以独有的魅力点缀着百年中国的历史。他们多已羽化凋零,但从不曾真正远去。 本书钩沉民国以来数十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传奇和作者亲历的点滴往事:有开启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一代儒宗、史学大家钱穆;有毁誉参半傅斯年,有一道清流吴大猷;有赋诗填词鼓吹抗战的江南才子卢冀野(卢前),有单枪匹马刺杀军阀孙传芳的烈女施剑翘;有当代“思想者”周有光、红学泰斗周汝昌,有漫画人生华君武、聋哑作家周楞伽,有胡适、苏雪林、唐德刚这三只“徽骆驼”,有朱家骅、李剑晨、袁晓园、项美丽、钱思亮、吴作人、张允和、季羡林、唐瑜、张充和、陈荒煤、戈宝权、黄苗子、郁风、冯亦代、黄宗英、周而复、周汝昌、林海音、范用、聂华苓、文洁若、新凤霞、宗璞、浩然、
启功先生圆寂以后,当天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的灵堂,挽联换,幢,悼词悼诗,唁电唁函,花圈花篮,每小时每小时地增加着。七月七只赴八宝山革命公墓送行的人们,耄耄长者,髫龄儿童,南自香港,北来辽宁,多达六千!没有权势进行号召,没有富贵可资攀附,有的,只是启功先生的精气神和他拥有的善缘。 “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骄傲,是师生敬重的立身榜样、学问导师。学术精深,成就卓著,品德高尚,道德文章堪称典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虽逝,但其崇高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此,编者特从数以百篇计的怀念文字中,选择亲疏、视角、写法各各不同的篇什,加上特约的十几篇,编为一集,聊寄共同的哀思与感念。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个缺憾得以弥补。它完全可以看作《词语》的一个续集,是萨特的口术自传,另外再加上波伏瓦关于他最后十年生活的传记,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萨特一生接受的采访和谈话不计其数。他的谈话是很有特点的。生动、活跃、风趣,闻其声如见其人;对人生的深层体验结合着精辟的哲理分析、时时闪现着睿智的光芒。这个回忆录保持了波伏瓦的一贯风格,记载事件准确明晰,详略得当;勾勒人物简洁有致,生动传神;描绘景色明丽如画,使人如临其境。而她对萨特的深厚感情流动贯于文字之中,悱恻缠绵,体贴入微,感人的力量更甚于以前的作品。
《平凡的我——黎东方回忆录(1907-1998)》书名寄寓深意——贬抑自己,映衬时代的不凡,“由一人之小,写出国家与社会之大”。历史家写自传,即便是个人琐事,也能写出“天下”来。然而在读者眼中,不仅天下不凡,“我”也不凡! 《平凡的我——黎东方回忆录(1907-1998)》为一、二两部,部从1907年作者出生下笔,结束于1931年作者自法国留学返国,第二部自1931年写到作者暮年。 作者黎东方生于晚清,卒于世纪末年,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的风云变幻,又亲历了下半世纪的海外流离。无论天下大事,还是个人遭际,作者莫不以自己亲历的细节一一展现。全书笔力雄健,又不乏风趣洒脱,表现出一位史学家对于历史的洞彻和现实的无奈。本书无愧为一部个人视角的20世纪中国变迁史,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本书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二辑,包括了对何满子、车辐、黄宗江、黄宗英、贾植芳等17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曰时代文化的丰富。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后的文化贵族(第二辑)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位采访到本 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 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 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他——曾与鲁迅交往,聆听教诲, “读洋书”的理想很大程度受到先生的影响。 他——曾受聘于罗曼罗兰,为其介绍鲁迅,介绍中国,成为鲁迅与罗曼罗兰的沟通桥梁。 他——与儒学大师梁漱溟虽只有数月的师生经历,却有了一生尊为恩师的情谊。 他——出身农家的一个贫穷小子,却获得了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他——一生都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却没有做过助教、讲师、副教授,直接以教授身份登临讲台。 他——生活和思想已经适应西方文化,却于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抗战爆发的祖国,以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怀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他——当根深蒂固的文化史观遇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他没有非此即彼,而是在扩大和丰富历史观的过程中执着追求真理。 他——终其一生淡泊名利地位,只求以自己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与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 本书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的基本结论。此书代表目前外廖平研究的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