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的当代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的回忆录。书中所记述的党从延安到“”时期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历史,经这样一位有过切身经历的老革命写出来,极具真实性。
这本小册子出版后,得到了广大朗诵爱好者的关注,使我十分感动。 作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锤炼语言功力的必修课,诗歌朗诵早就成为了训练的重要内容。但是如何训练,初学者往往找不到路径。特别是在强调了理解和感受之后怎样落实、怎样表现出来?除了遵循有声语言的基本表达规律,具体到每一行诗、每一首诗,究竟如何进行创作?我们采取了“模糊图形”的示意方法。所谓“模糊图形”,并不是朗诵过程的严格轨迹,而是一种大体的趋向与态势。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生、因情而动,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各种样态。它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不是消弭个性的桎梏。虽然可以模仿、体味,以利于进入创作状态,却无须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诗歌朗诵,是学习和继承民族文
安徽因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各具特色,形成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等文化圈。淮河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之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形成了一种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特点的区域文化,孕育出了中华文化奠基人的老子、庄子、管子等先哲,以及“三曹父子”等文学艺术的巨擘。皖江区域文化源远流长,大量人类古文明遗址如繁昌“人字洞”、和县猿人、含山凌家滩遗址等分布在这一地区;另外,诞生于该地区的桐城派是清代的散文流派,其流布全国、影响百年。徽州文化立足于徽州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与人文风俗。魏晋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也随之南下,徽州便成为安徽文化发达地区,也是此后我国学术文化的重镇。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灿烂的安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
美国教育学者戴安娜·拉维奇(DianeRavitch)打小是在德州休斯顿的公立学校上的学,年前她用在公立学校学的一手漂亮干净的英文写了一本刺痛美国教育的书:《美国伟大学校系统的死与生》。在书中,戴安娜对比自己孩童时期所受教育和当下的教育,最为怀念的是她的英文老师瑞特克立夫女士。她满怀深情地提到这位老师在指导阅读经典名著中,不仅让她学会了正确、优雅地读写和表达,深入地思考,而且也让她感受到了如何得体和尊严地生活。果然,多年后,她因为对自己原来支持的教育改革的反思和批评而被称为是美国教育的良心。 不知这位英文老师是否知晓她早年的教育作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记忆奠定了学生此后人生生活的根基,延续在社会文化的精神血脉中。这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对儿童成长发挥重要影响的又一个例子,读起来既朴素又感人。
本书讲述了一位40后老教授跌宕起伏的一生。老教授生于解放前的湖南贫苦山区,一生历经国家发展的众多重要时期,始终保持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山区的放牛娃成为大学的知名教授。
陈省身先生不仅是数学上的一代宗师,而且为中国数学跃升至世界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陈先生先后在主持与创办了两个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数学家,使我国的数学能与西方平起平坐,一争雄长,并为21世纪中叶我国数学从大国跃升为强国创造了条件。 本书收集了先生的许多学生、友好与追随者的纪念文章,先生的一生,将为后世所永志不忘。
本书以段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生轨迹为叙事顺序,结合不同阶段的工作经历和一些朋友的回忆,阐述了他一系列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他主张社会主义的儿童观——主人观,践行“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使命,曾在万竹小学等学校蹲点,深入少年儿童群体,组织开展了夏令营、雏鹰争章等富有创意的活动,辅助创办红领巾理事会、《我们一百万》报等少先队组织和文化阵地,实施全童入队方针,推动少先队自动化,开展少先队民主建设、活动课程化建设等。段镇是红领巾的孺子牛,他的经历和思想可以带给当今的广大少先队工作者有益的指导,对创造性地开展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具有珍贵的启发意义,一起推动少先队事业,传递永不熄灭的星星火炬。
本书是近两年来北京市市级校长培训“国际合作校长培训项目”的部分学员成果,收录了北京市26位中小学校长在国家新课程改革和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度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校教学领导创新探索的实践案例。 本书分为“教师队伍建设篇”、“教学方式变革篇”、“教学管理篇”、“课程建设篇”、“校本教研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篇”六大板块。在每个板块之下,包含若干个案例,这些案例是北京市中小学校长们创新办学实践探索的鲜活呈现。另外,这些案例所涉及的学校有小学有中学,有城区学校有农村学校,有示范校有普通校,呈现了完整而自然的基础教育生态。 本书能够为中小学校长改进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为教育行政干部了解课改推进现状和学校办学实践提供现实参照,为校长培训工作者理解基础教育变革和校长专业发展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首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
本书是我国知名编辑出版家叶至善先生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叶圣陶一生事迹的传记,本书为读者写出了叶圣陶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经历,把近一个世纪波澜起伏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特别是与叶圣陶相知相交的朱自清、郑振铎、茅盾、丰子恺、周作人、胡愈之、夏丏尊、俞平伯、冯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名人逸事生动有趣,让人看到一位大家的人生风采。 本书的优点在于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物的传记,从书稿丰厚的史料和独具一格的顺序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国新文学史的发展及其重要事件,看到叶圣陶带动和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为人生和写实的风格;可以了解20世纪初叶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的状况和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看到叶圣陶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规范和走上正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首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
陶行知是一位的教育家、思想家,生于晚清,卒于民国。书中从其病逝和身后哀荣写起,详细记述了其致力教育事业的一生。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陶行知,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
《百年中国记忆·教育家》丛书是我社2019年精心打造的教育文化类丛书。本书为丛书中的一册。 本书遴选50余篇张伯苓本人关于教育的演讲、文章及其亲友、同事、学生的回忆文章,完整勾勒了张伯苓一生献身教育的事业轨迹,艰难创办南开系列学校的奋斗经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精神,以及从爱国主义生发出“公能”育人目标以及重视团体活动、重视教育体育、着意引进西方新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创新。展现了一代教育巨匠一生仅做一件事,办教育救中国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