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瑞林主编的纪念文集《人民教育家吴天石》从生平传略、著作研读、回忆纪念三个侧面,集中展现了吴天石同志投身革命,追求真理,奉献教育,倾情创作,展示才情的一生。该书的编辑出版,是我们对吴天石同志的缅怀,必将激励江苏教育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积极奉献,开拓进取,努力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多作贡献。
本书记叙了陈序经一生的事迹、学术和思想,用具体的事实说明这样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崇高理想,展现陈序经献身科学教育事业、勇于攀登学术高峰的杰出成就,以及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陈序经,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青年时代起,两度留学欧美,勤于治学,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作近1 000万字。他亦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是20世纪20-40年代“全盘西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参与了多次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他先后在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从教,在20世纪50年代,是中山大学仅有的四位一级教授之一。他又是一
在中国大学创建世界“”的这场整体性演进中,李清川先生、于丹女士沉心潜行所呈献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更显难能可贵。其中或深沉凝重或灵动闪光的对话,为相关的讨论临摹出宏大的背景,也开辟了独特视角。作为教育使命、办学思想、社会责任的承载,大学校长在推进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在中国大学创建世界“”的这场整体性演进中,李清川先生、于丹女士沉心潜行所呈献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更显难能可贵。其中或深沉凝重或灵动闪光的对话,为相关的讨论临摹出宏大的背景,也开辟了独特视角。作为教育使命、办学思想、社会责任的承载,大学校长在推进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台湾学者、教育家颜元叔先生逝世后,在他的故乡湖南茶陵有许多人为他的为人及其为家乡做的贡献所感动,他们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追念之情。《追念颜元叔》文集中收录了一部分颜元叔先生感受家乡茶陵和新时代大陆发展的文章,也收录了表达茶陵人对颜先生的敬佩和友谊的文学作品。该文集收集了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地方文化研究意义
本书对传统矛盾学说包括它的基础作了实质上的体系性重新构建。作者依据复杂性、层次性、演化性等现代科学思想,对矛盾关系概念与矛盾概念自身作了化的重新界定,修正了流传两千年的赫拉克利特理论误植,提出了整合适中性等新结论。本书内容丰富,是关于矛盾理论的研究由经典形态发展为现代形态的历史思潮中的一本学术专著。
这本小册子出版后,得到了广大朗诵爱好者的关注,使我十分感动。作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锤炼语言功力的必修课,诗歌朗诵早就成为了训练的重要内容。但是如何训练,初学者往往找不到路径。特别是在强调了理解和感受之后怎样落实、怎样表现出来?除了遵循有声语言的基本表达规律,具体到每一行诗、每一首诗,究竟如何进行创作?我们采取了“模糊图形”的示意方法。所谓“模糊图形”,并不是朗诵过程的严格轨迹,而是一种大体的趋向与态势。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生、因情而动,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各种样态。它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不是消弭个性的桎梏。虽然可以模仿、体味,以利于进入创作状态,却无须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诗歌朗诵,是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感同身受地净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升
至少在当下中国1109万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校长尤其是知名大学的校长无疑是成功人士。可本书中39位中国知名大学校长却并不这样认为,这不是出于谦虚,因为创建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才是他们理想的成功目标。打开本书,无论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北大、清华等等的历史名校,还是后来者居上的各地名校;无论是未到不惑之年,还是已年过花甲,39位校长或热情开朗,或稳重平和,或深刻全面,将各自学校的校风、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甚至毕业生去向、就业率与社会用人反馈等等特色及优势向世人公开。不少更为坦诚的校长,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愿望……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学子到知名高校校长、院士,一路走来,每个人的经历千差万别,又都是那样丰富多彩,伴随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人生场景,我们
欲研习中国文化者,内心必有一儒学之定义在。然则何谓儒学,今人歧说纷纭。儒学兼具传统与现代品格,实为中国文化之根脉,读者诸君切望平实深湛之儒学读本置诸案头,以便翻检。李申先生精心结撰《儒学基础读本》,可谓应斯命而来,立意在以古人之言阐释儒学之根由始末,先生只居间于幽微处点拨生发,终令旧籍隐义焕然而显豁。是书中正允当,不发奇论,堪称儒学进阶之津梁,国学启蒙之管钥。
这本小册子出版后,得到了广大朗诵爱好者的关注,使我十分感动。作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锤炼语言功力的必修课,诗歌朗诵早就成为了训练的重要内容。但是如何训练,初学者往往找不到路径。特别是在强调了理解和感受之后怎样落实、怎样表现出来?除了遵循有声语言的基本表达规律,具体到每一行诗、每一首诗,究竟如何进行创作?我们采取了“模糊图形”的示意方法。所谓“模糊图形”,并不是朗诵过程的严格轨迹,而是一种大体的趋向与态势。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生、因情而动,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各种样态。它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不是消弭个性的桎梏。虽然可以模仿、体味,以利于进入创作状态,却无须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诗歌朗诵,是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感同身受地净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升
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先驱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本书以叶圣陶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侧重展现传主的成长历程和重要功绩。在传主丰富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也曾和今天的孩子们一样,面临过升学(科考)和择校的问题;也曾和今天的青年们一样,有过找工作的焦虑、职场的角力和创业的艰辛。可以说,一百年前发生在传主身上的故事,今天仍在我们周围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