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本书记叙了陈序经一生的事迹、学术和思想,用具体的事实说明这样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崇高理想,展现陈序经献身科学教育事业、勇于攀登学术高峰的杰出成就,以及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陈序经,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青年时代起,两度留学欧美,勤于治学,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作近1 000万字。他亦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是20世纪20-40年代“全盘西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参与了多次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他先后在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从教,在20世纪50年代,是中山大学仅有的四位一级教授之一。他又是一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赴内蒙古讲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他是同事心目中的“追梦者”,他的人生达到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钟扬以他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钟扬小传)》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老师亲笔撰写的钟扬传记。作者参阅大量材料,并作亲身考察,从十六个侧面,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钟扬的人生画卷,清晰、丰富、厚重、鲜活,钟扬的音容笑貌与博大情怀跃然纸上……
中外教育历史上有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家的出现,大致都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秦汉以后,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推行,儒家的教育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由于西方教育思想的不断输入,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出现了以蔡元培、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的教育家。由此,我们分“先秦时期”、“封建社会”和“近现代”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选择4位著名教育家,来展示中国教育家的风貌。而对外国教育家,也是按照历史的进程,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选择10位著名教育家,来展示外国教育家的风貌。本书在编写过
《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力作,也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周易》也称为《易经》。它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儒、墨、道等诸子百家思想的总源头,所以历来一直被誉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从本质上来讲,《周易》是一本关于“”的书,也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它上可测天,下可测地,中可测人事。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成书过程,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做了准确的概括,那就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三圣”、“三古”,指的就是“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是由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先后完成的。 在中国古代,凡是有所作为的帝王、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等,无不把《周易》视为必修之术。因此,几千年来,《周易》一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
至少在当下中国1109万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校长尤其是知名大学的校长无疑是成功人士。可本书中39位中国知名大学校长却并不这样认为,这不是出于谦虚,因为创建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才是他们理想的成功目标。打开本书,无论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北大、清华等等的历史名校,还是后来者居上的各地名校;无论是未到不惑之年,还是已年过花甲,39位校长或热情开朗,或稳重平和,或深刻全面,将各自学校的校风、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甚至毕业生去向、就业率与社会用人反馈等等特色及优势向世人公开。不少更为坦诚的校长,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愿望……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学子到知名高校校长、院士,一路走来,每个人的经历千差万别,又都是那样丰富多彩,伴随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人生场景,我们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被*同志誉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本书记述了陈嘉庚短暂的几十年中成就的实业、教育、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伟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善良、正直、果敢、敏锐、择善固执、无畏、魄力等。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庄子对黑暗的现实社会不满,书中有许多愤激之辞,矫枉过正之言,有些是反话。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纷纷登台表演,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等学派是相对立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与古代其它著作一样,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本书研究《庄子》其中的一些著作,是本着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节选了《庄子》中的二十篇,其中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
本书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欲壑难填,但是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满脑私欲、存心贪婪,就会坠人欲望的深渊,难以自拔。《菜根谭》告诉我们,人心叵测,世态炎凉,但是为人处世,忍让为高,宽厚是福。只要我们安分随缘、保持心灵的纯净,我们就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趣。
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正经》原名《巾经纂》,清代宋宗元编著。《巾经纂》是一部类事类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全书共分仁、义、礼、智、信五帙,每帙又分四目,成为卓鉴、远猷、伟度、慧力、仁方、政术、粒民、折狱、师谋、经务、讽谕、说辞、穷变、处嫌、释纷、奇谲等二十类,每类各为一卷,共二十卷。卷前皆有小序,后面各段采录纪传体二十三史事实,段后皆附作者论断点评,有的还于卷末会通全卷综旨。该书取材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清朝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记载,上下长达四千余年,共收录五百多个历史故事。内容广泛,基本上是谈论怎样用行为修养来统揽处世的方法和经验,及如何处理政事和治国理民,几乎涉及了从政处世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借鉴价值。 《巾经纂》取材主要来自于正史,汇集从
《道德经(阅读无障碍本)》的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聚讼纷纭的一大疑窦。通行的说法是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代表著作就是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书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问题出于早在司马迁撰著《史记》之时,就已经讲不清老子其人与《道德经》其书的来龙去脉了。按司马迁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共有三个被称为“老子”的思想家,一位是春秋末年曾任职于周王朝档案图书馆的老聃(李耳),另两位便是同时代的楚国大隐士老莱子、战国时期的周太史儋。不过,在三人之中,司马迁还是作出了选择,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他将后两者作了存疑处理,而将笔墨集中在老聃的身上,作为传主加以正面记述。可见,司马迁考证研究的结果,老子很可能就是老聃。
{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