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录里,斯蒂芬 茨威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风貌。是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茨威格不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欧洲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作品先对19世纪末生于维也纳的年轻犹太艺术家进行了描述,又穿过世纪的大门,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描述故事的同时,运用第一人称将很多名人轶事穿插进去,让读者对当年欧洲的文化艺术有了一个全面崭新的认识,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以及一个法西斯时代的结束。
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一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需以沫的爱情,从而描事出一位博学、容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
作为中国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物,苏东坡的文章虽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节选了文质兼美、通俗易懂的人物散文,将十大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特点娓娓道来,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背后的故事;收录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篇,并配以权威到位的点评,以帮助读者解读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又精选每位诗人的优秀作品,以扩充读者的阅读面,增强读者的诗歌解读能力。总之,我们以文学的笔触描写诗人,以诗学的眼光解读诗歌,以美的素养培养一颗颗爱诗之心。 拥有这本书,你将轻松走进十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与诗歌共舞,你会不由地放慢自己的脚步,观照内心,关注外物,还自己一个鸟语花香、风云自来的悠然世界。
《纪晓岚秘史》自嘉庆以后,各种野史笔记、传说故事谈及纪晓岚生活异闻的很多,以供文人茶馀笑谐,民间饭后消闲,但只鳞片爪,毫无系统,或语焉不详,或妄肆渲染,大都失其客观观。笔者稍加收阅,撰成秘史,前后共得十四篇,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纪晓岚的生活习性和业余爱好,娓娓向您讲述:沾酒辄醉的纪晓岚,书法不佳的纪晓岚,心慧口吃的纪晓岚风,流谐谑的纪晓岚……《纪晓岚联语辑证》博学善谑的纪晓岚被后人尊为联圣,他曾说,世间书籍中语,无不可成偶者。身前所对,庄谐并出,或工切奇巧,或幽默机敏,或精深富有气势,流光溢彩,照耀联坛,为时人所激赏。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和诗答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里把恩师纪文达公奉为联语宗师,动辄“河间师言”。坊间和戏说中长期流传着大量纪晓岚的谐趣对联,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十几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喧,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她的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她的生命中有痛,却痛而不悲;她的生命中有光,却亮而不明。她就是三毛,一个漂泊的人生旅者。
《范泉纪念集》由钦鸿、潘颂德合编,曾于2000年12月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此次系应范泉夫人吴峤女士要求,由原编者钦鸿增补,调整了若干篇文字,并对所附四个文件(范泉生平年表、著译书目、著译系年目录以及研究资料目录)进行全面修订补充,交本部出版。
《访问中国诗歌》收录了对当代中国最的23位诗人的访谈,这些诗人是:昌耀、牛汉、林莽、杨炼、翟永明、柏桦、张曙光、王家新、孙文波、肖开愚、陈东东、清平、蔡天新、西川、臧棣、西渡、桑克、周瓒、朱朱、姜涛、胡续冬、冷霜、蒋浩。在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为了建筑新的诗歌理想,阐释写作动机,探讨写作技巧,不约而同地拿起了批评之笔。这就为我们理解20世纪90年代丰富的诗歌文本提供了独特而难以被替代的参照系,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手资料。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性质既是革命性的,又是建设性的。历史的发展似乎又一次验证了庞德的命题“诗人是一个种族的触须”,剧变中的社会现实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丰富而真实的反映。
两百多年前,在遥远的英格兰就鼓励人们去长城的人,是眼界开阔、胸怀远大的人。这个人是约翰生,他用丰富多彩的创作作品,证实自己不愧是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英语词典编纂家。 同样,能把这个思想敏锐、博学睿智、风趣幽默的谈话大师传神地表现出来的人,也是现察细腻、笔力不凡的人。这个人是鲍斯威尔,他用栩栩如生的一部人物传记,表明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传记文学之父。 这本把两个人物通过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个文坛贯穿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大书,不仅影响古今,而且吸引中外,为人敬佩、令人赞叹。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文学大家如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杨绎等都喜欢阅读和引用这本书。这部充满人物风范、生活哲理、格言警句的传记,无疑能把人生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本书追溯了宋代文豪洪迈的一生。他有的文才却生在流离的乱世。诗书给了他走进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无情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他回到书海里化解失意。他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充满苦痛、怯懦、自卑的诗人。黑暗的影子常常在诗酒风流之间流诸笔端。太多的历史迷雾濡湿了我们道德的眼镜,摘下它反而看得清楚。本书试图竭力洗去铅华和墨迹,还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回忆录。它由三篇文章组成,其中有当时文学界广为人知的《学习追求五十年》,连载于1980年至1982年《新文学史料》。《我的前半生》,刊于1991年《文学史料选辑》。《八十愧言》,是作者1990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姚雪垠文学创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发表于12月1日《文艺报》。
本书纪录了周扬晚年的一些重要文化思想和活动,作者是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其亲见、亲闻和亲历的独特身份,揭开那段不为人详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