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一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需以沫的爱情,从而描事出一位博学、容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
靖康二年,金军挥戈南下,打破了汴京城内的酣歌醉舞。长达若干年的宋金鏖战中,劫难深重的中原大地涌现出无数抗金志士,岳飞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将星。出身农家、天生神勇的的他,在年仅三十九岁的生命里,辗转多处,四次讨金北伐,成长为一员威震金军的军事奇才。孰料宋金议和,岳飞被作为政治牺牲品,含冤被害。 岳飞短暂而富有传奇的一生,犹如耀眼的彗星,长久地辉映着历史的星空,而他一生都践行的尽忠报国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民族精神与民族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书以翔实而又准确的史料,深层透视岳飞光辉而充满悲剧的一生,深入剖析岳飞的性格特征与精神结构,剖析他所处时代的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真实再现两宋之交的社会环境。
本是沙场中拼杀出来的意气少年,以为可以和偶像岳飞、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没想到一入朝堂如虎入牢笼。那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正是征战沙场的大好年纪,然而却被当权者打压在各地辗转,一代少年英才熬白了头,也没有等到那个他心心念念的北伐机会,他心中盼望,哪怕战死沙场,也要再次提枪上阵,挥师北上,这一等,就是四十年。 回望他当年军帐中和兄弟挚友大笑着诉说心中宏图,如今只剩下一个人深夜的叹息。或许时代没有站在他这边,但这颗炙热的少年之心将会永远跳动、永不熄灭。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更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时代的政局以及他的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的活动、新法的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过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目。 本书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具有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的英雄事迹和经历的种种壮志难酬的坎坷遭遇,化作雄奇阔大、郁勃激荡的词作,感染了无数的后人。本书是辛弃疾的传记,作者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历史环境和时局背景,亲身考察辛弃疾经行轨迹,深入剖析相关史料,解读存世诗文作品,并结合近期新研究成果,深入还原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随书特别附录《辛弃疾年表》《辛弃疾家室再考》《辛弃疾子女后裔新考》等文章,进一步揭开辛弃疾及其后人生平的神秘面纱。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
叶锦添出生于香港,父亲爱好粤剧,他便常常跟随父亲进入演出后台,尝试用相机记录下演员候场时的神情和状态;哥哥从事摄影工作,他就跟着哥哥学习摄影;他也偏爱绘画,感受和琢磨着用笔触搭建起画中世界的妙趣。在父亲和兄长的浸润下,升入大学时,叶锦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摄影专业,希望可以用视觉语言传达自己的感知,建立由技艺走向美的连接。 大学时的叶锦添整日泡在图书馆中,几乎读遍了所有关于西方艺术的书籍,又为了沉浸式地学习、体悟西方文化而踏上了欧洲游学的旅程。而后,他又合作过众多知名导演,如吴宇森、李安、冯小刚、蔡明亮、陈国富、关锦鹏、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乌尔善等。 如今,他是时代很好的艺术大师,也是永远游走在探索与突破之路上的求学者,他一直对世界多样性保持开放、好奇,一直在融合和创造。
威廉 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 1962), 意识流 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 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 这部传记以福克纳的生活与创作为中心,揭示了这位20世纪伟大的作家在艺术探索与实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作者一边遵循福克纳的人生轨迹,一边技巧性地分析其作品,从而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家形象,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福克纳和他的艺术世界。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 白居易自幼勤奋刻苦,随家人辗转流离,看尽底层民众疾苦,长大后怀着“兼济天下”的抱负,直言柬上,不畏权贵,创作了大批揭露统治阶级腐朽、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诗篇,如《轻肥》《卖炭翁》。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官场步履维艰,纵使心系百姓,奈何世风日下。 经过一系列贬谪后,他的意志消沉,晚年开始怡情山水,享受人生,诗作也多以此为主题,更留下那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本书以时间为轴,为读者呈现了各个阶段的白居易,内容详实,文笔细腻,徐徐展开白居易一生的画卷。
《释放自己,便生欢喜:王维传》本书讲述了王维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铺陈开来。书中引用大量王维的诗文,并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向读者展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可以让读者从诗人笔下更透彻地了解其人生,少年成名,状元及第,平交王侯,春风十里,生活丰足优渥,有诗有酒有友,还有禅;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为何出世,又为何入世。早岁丧父,少小离家,中年丧妻,膝下无子的他是如何淡然漂泊于人世间,只因他心中自有大爱,为天下,为苍生。《一声狂笑,半个盛唐:李白传》这是一本关于李白的传记。他聪明,五岁诵诗,十岁游走蜀中,喜剑术,好任侠;他广结友,大唐书法家李邕李北海,诗人游子孟浩然,诗圣杜甫等等知名才子都是他的友人;他不畏权贵,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捧砚,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一生经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的一部经典自传,也是世界自白文学中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如果种子不死》: “我(耶稣)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文中大篇幅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印记,记录了他的成长轨迹。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载了发生在法国的事情,下卷主要记载了青年早期的纪德前往北非,尤其是阿尔及利亚的往事。作者敏感拘谨,身体羸弱,有着较为周折的学习经历;他充满激情,拥有一颗自由不羁的心灵;他以无以伦比的坦率和真诚,向读者呈现了一位敏感、多变,而又充满矛盾的作家的成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