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电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在哈佛求学的金介甫先生接触到了沈从文先生作品,他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专程来中国多次拜访沈从文。完成论文之后,他写成了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一书,金介甫由此成为在西方世界介绍、研究沈从文的重要学者之一。 金介甫写作此书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一些来自西方的独特资料,完整呈现了沈从文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氛围,传递出作者清晰的历史观念和厚重的生命意识:在对沈从文的文学成就进行评价时,又能放诸世界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大环境里,彰显出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英文版传到中国以后,经过萧乾、荒芜先生等人引荐,资历翻译家符家钦先生翻译了此书。其译文精准、流畅,又得沈从文先生笔墨趣味:所引材料详实,尽显原著面貌。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书中译本曾以《沈从文传》为
《鲁迅全传》是一部建立在丰厚史料积累、秉承科学实证、借鉴鲁迅思想研究成果等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是记录大时代背景下鲁迅生平经历、复杂的生命精神、呈现鲁迅真相的一部鲁迅全传;也是一部可以尊崇、可以辩驳富有时代精神的史诗性著作。全书选取鲁迅一生的早、中、晚三个点,分为《会稽耻》《野草梦》和《怀霜夜》三部,字数总计约一百万字。 *部《会稽耻》,以绍兴鲁迅青少年时代从小康到没落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展现晚清中国社会的腐朽、没落与少年鲁迅 樟寿的精神成长。 第二部《野草梦》,以北京鲁迅中年写作《野草》《彷徨》时期与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许广平爱情的纠葛为主线,展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与文人心态。 第三部《怀霜夜》,以上海鲁迅晚年与瞿秋白、萧军、萧红等的友情为主线,展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
无
《诗杰王勃(唐代大诗人故事集)》由唐代大诗人故事集编委会编著,《诗杰王勃(唐代大诗人故事集)》用浅显易懂的叙述,将诗人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性格爱好以及轶闻趣事等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受唐诗魅力的同时,也能用自己的想象与思考,与这些的诗人们成为朋友与知己,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一、《粤诗人汇传》是一部汇集广东诗人传记数据的工具书。所收诗人数逾六千,时间自战国楚威王至清末民初。粤诗流之可考见者,大抵在是。 二、本书所称之 粤 ,系指明清时期广东之行政区域,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及已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合浦、防城、北海等县。 三、本书草创时,曾拟取名《岭南历代文人汇传》,以所收人物除诗人、词人外,亦有文章家、学术家、教育家、书画家、藏书家、刻书家、篆刻家、金石家、鉴藏家等,后定用今名,或谓上述诸家人物当从删削。因念吾国传统,文人雅士除专精本业外,每能诗,其生平与术业亦多与诗相关,更何况此类人物数量不多,所占未及十之一二,故宽存之。 四、本书所用资料,除有关广东之诗文集外,亦兼及史志、诗文总集、地方艺文载记等,共九十六种,详细书目附列书后。问
北京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藏明信片251张,本书收入236张,其中9张重复的没有收录,6张实寄明信片收入《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中。 鲁迅藏品中的明信片大多是朋友所送、朋友代买,鲁迅很少自己购买明信片。从这些明信片使用情况上看可分为实寄片、收藏片两大类。实寄片共有31张,本书收有25张,现存李秉中寄给鲁迅的明信片5张,其中1925年寄给鲁迅的2张及此前友人致鲁迅的2张,田汉、史岩寄给鲁迅的明信片均收入《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中。从数量上看,李秉中的明信片最多,共5张,分别是于1925年离京南下东征和1926年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寄给鲁迅的。从李秉中与鲁迅的往来书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1925年1月23曰他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我只要有暇时,就想写信给先生……总觉对先生有许多话说……因为我的话对于别人想不起来这样
鲁迅叫我们正视自己的腐肉,而且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逃避。鲁迅那冷峻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们,他执拗的阻碍着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内心满足的人,或想出人头地的人不要读鲁迅。只有那些想和周围的人一起幸福并且为此而感知自己不幸的人,才可以以鲁迅为友,来研读鲁迅。世界在病态之中,我们自身不可能健康……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的女词人,也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女作家之一。本书以信史为依托,以内证为根据,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所附《赵明诚传》和《李清照年谱》,并有助于对传主的进一步理解。全书考证谨严,分析细腻,文笔流畅,多有新见。书中对传主心灵和情感的逆探、体悟和论析,尤具特色。
李商隐,晚唐诗人,兼长诗、古文、四六诸体。唐代皇室日薄西山,朝廷上下朋党比出,出身寒微的诗人不幸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而愈显命运坎坷。没落混乱的时局与凄凉悲愤的身世交织出诗人华丽凄美的篇章。《李商隐传》从诗人生平史料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出发,以文学的笔调向我们讲述诗人在其“人生初程”的初恋与初仕,十年京师的“樊南穷冻”,以及晚年幕僚生涯的丧妻之痛和无定漫游。《李商隐传》是一本兼顾文学性和学术性的人物传记:作者早年从事过与李商隐有关的文学创作,后来又专事李商隐及唐代文学研究,故本书资料可靠翔实,笔调随诗人生世浮沉而变换多端,其中间或引用诗人名篇佳什,更有独到精深的赏析。对于希望了解李商隐的读者来说,是书颇可一观。
李渔(1611-1680),中国清初杰出的喜剧作家,同时也是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日常生活美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养生家和史论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多面手和学术杂家;一生穷愁却风流倜傥,卖赋糊口,奋斗拼搏,著作等身,誉满青史,其《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等自问世以来畅销数百年,至今不衰;自17世纪起他的作品即传到日本,并流布英美各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名人。本书作者广泛地搜集和占有历史资料,文字畅达文雅,真实地记述了李渔坎坷而光辉的生命历程。
苏东坡传世的文章、轶事极多,诗词更为一代巨匠,难有匹敌。东坡一生历经坎坷,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师,穷则食芋饮水为南荒逐客,因此胸臆中积郁一腔难平之气,不吐不快,所作诗词两千余首,皆是从性情深处倾泻出的真情感。br本书十之八九取材自东坡诗词,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勾勒出他一生不平凡的际遇。以诗人少有的人生经历,与其心血结晶的诗作相印证,使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跃然眼前。
这是一本翔实的、带有学术意味的人物传记。作者是研究蒲松龄的大家,又有文学写作的经验,故下笔纵横捭阖,情思缕缕,除了人物鲜活外,历史的语境也被一一点缀出来。一个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诸多历史话题浮现其间,乃文学画廊的奇景,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全书的写法很有特色,对传主的身份、家事、交游、形迹均有详细的描述,考据、细读、理论思考都在感性的书写里得到表达。文字自然老到,是体贴历史的一种陈述。作者考察蒲松龄的家事,很有史家的感觉,是深通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一种沉思。描述蒲松龄科举的挫折之路,故事生动有趣,将材料消化于感性的空间里。底层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民俗与风气,都有声有色。
许多在人们看来本为平常的说法,经杂文家一分析,竟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如大家经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邵先生曰:“其前提须是在法律面前,我们面对的是法律吗?”关于教育,许多人赞扬“希望工程”,邵先生问:“我们的希望就在这里吗?”对于关乎人命的“可杀可不杀”,邵先生说:“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了极大的随意性,不是基于某行为主体是否犯了依法该杀之罪,而是取决于其罪行以外诸多因素的考虑。”对说假话问题,邵先生说:“毛泽东多年前就言之谆谆,说‘假话一定不可讲’,但后来竟一度闹到全党全民全国说假话,至今后遗症不绝。” 此等杂文,教人读来没有一点儿轻松之感,却又放不下,要一口气读完。那篇《不再作反腐文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他说:我在1980年写过一篇《论贪污与反贪污》,至今已整整10年。把这10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