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视野里,弗吉尼亚 伍尔夫常常要么是一个性冷淡的脆弱女作家,要么是一个远离真实世界、矫揉造作的唯美主义者。林德尔 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 不知疲倦的探索者 ,探索 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尔 戈登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原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从新世纪的女性主义视角做了修订。本书译自2006年修订版。
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 横眉俯首 联、 度尽相逢 联。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志向,以 梦里依稀慈母泪 抒写亲情,以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凝聚期待。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 兴观群怨 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加西亚 马尔克斯是世界级作家,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创作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经典。想读懂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些伟大作品,首先要读懂他本人。 在本书中,作者史蒂芬 哈特以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为主线,从马尔克斯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提炼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通过采访马尔克斯的家人,整合多方真实资料,辅以多幅珍贵图片,将我们带入这位伟大作家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呈现了一个生动、真实、完整的马尔克斯形象。
《张爱玲传》是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积40年之功写就的一部张爱玲的全传、真传。全书40余万字,以数百万言的张爱玲研究资料为依托,据实写来,力求全面、客观,追求资料之实、洞察之微、理解之彻。本书自张爱玲的祖父辈写起,对张爱玲的 贵族血统 (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和不幸童年,有充满了真知灼见的体察;对张爱玲的成长之路和文学之路,有联系文本的具体分析;对张爱玲名扬上海的璀璨夺目和恓惶孤寂的晚年,亦有全面的描摹和深刻的分析;对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爱及去国之后与赖斯的结合,也挖掘史料,力求全面体现。本书既写出了张爱玲的绚丽夺目,写出她何以是伟大的作家;也写出了张爱玲的孤寂,写出她何以是决绝的现代人。而写张爱玲之外,对张爱玲所处之时代与同时代人的着墨,亦可见作者开阔眼光与雄浑笔力。
作者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尤勤于刘禹锡的研究,该著可以说是其在刘禹锡研究方面的总结性著作,亦是作者刘禹锡研究新的里程碑,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和成果。全书共分八章,以文学和诗意的语言,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刘禹锡成长、读书、入仕、终老的一生,他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交友游历、诗文成就,他坎坷动荡而又不平凡、极具戏剧性的人生经历,都在作者饱含感情的笔下一一呈现。同时,由于刘禹锡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唐代文坛大家的深厚交谊,使得读者还能全方位了解中唐诗坛景象。此外,读者还能从刘禹锡的身上,了解到唐代中期的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以及 永贞革新 、宪宗削藩、武元衡之死、 甘露之变 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感受到唐代的历史氛围。作者对传主生平考证严谨,提出不少新见,使得该书既具有很强的
本书作者以史铁生的挚友、知青、女性等多重身份,真情回顾了史铁生多舛而又昂扬的一生,深刻展现了史铁生人格的光辉与不屈的精神。史铁生的文字触动着人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相信每一位读到史铁生故事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共鸣。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 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 南京 日本 杭州、绍兴 北京 厦门、广州 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本书是少年才子陈舞雩撰写的苏轼传记,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苏轼的一生,将被人们符号化的 苏东坡 还原为更加真实的 苏轼 。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掀起的那场新旧党争中,所有参与者到后都变了模样,唯独苏轼没有。他在苦难的逼迫下,将 苏东坡 当成了遮风挡雨的壳,始终守护着属于 苏轼 的天真。人生三起三落,他没能改变世界,却也没有被世界改变,仍是从前那个乐天的少年。本书将以苏轼未曾改变的目光为视角,带领我们去见识山河壮丽的北宋王朝,身临那个波诡云谲的大变革时代,邂逅那个时代里的天之骄子和芸芸众生。
卡夫卡如何变成卡夫卡?施塔赫在这套传记三部曲的后一卷详细描述了卡夫卡成长的私人的、政治及文化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塑造了年轻的弗朗茨 卡夫卡。本书讲述了从卡夫卡出生到一九一〇年职业和文学开端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在卡夫卡成名作《变形记》诞生之前的突破性进展。施塔赫的叙述生动形象,关注细节,为我们丰富呈现了德意志犹太商人家庭形象和他的教育、心理发展历程,引述了包括与家人的通信,校友的回忆和卡夫卡密友布罗德笔记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
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部作品里,斯特凡·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结束”。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主要介绍以下问题:文学研究所为什么 中落?和丁玲这位个性独特的著名作家来主持有关系。那个地方,曾因丁 玲而闻名遐迩,又因丁玲而成为是非之地。文学讲习所整风时,有人提出 :“文讲所从成立到现在,共变动五六次。……历次变动与文艺界的矛盾 和宗派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换周扬或其他人来办又怎么样呢?安在 丁玲头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可以没有,但是,他能把文学研究所办成 真正培养作家的文学摇篮而不是文艺党校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类政治 运动、党内斗争、文艺运动,已经成为阶段性的循环秩序。文学研究所岂 能是世外桃源?《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作者邢小群通过对大量当事 人的访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重新审视了这段特定的历史。
刘文典(1891 1958),近代著名爱国学者,素有名士风范,颇多传闻逸事。刘文典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巨大变局,从早年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到后来致力于高等教育,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风云紧紧相连:一方面,心系家国命运,以新知识、新思想启蒙国人,始终抱定爱国热忱;另一方面,潜心国故整理,造诣精深,著述宏富,以手中之笔传承文化薪火。 本书系刘文典之子首度系统梳理、回忆父亲一生的文字,既有对刘文典革命生涯、学术生涯的历史爬梳,也有对其待人接物、尊师重生的温情回望,更有对诸多坊间演绎的严谨回应。书中所提到的很多细节,独具亲人视角,是难得的一手文献资料。
李商隐说: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叶嘉莹说: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懼扶摇九万风。 陶渊明说: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杜甫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叶嘉莹说: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 叶嘉莹之所以成长为一位优秀诗人,关键不在于她与前人的相似性,而在于她广泛汲取了前辈诗人的精华,在诗歌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她不同于李商隐的哀感凄艳,而是坚强明朗;她既有杜甫的深厚情怀,又有陶渊明的人生智慧;她把陶渊明的小我圆融升华为杜甫的大我,又将杜甫的大我情怀以陶渊明的固执态度运用到诗词事业中,最终完成了自我的生命与诗歌,这是她的独特之处。 叶嘉莹之所以成为叶先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本书努力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呈现叶嘉莹先生的百岁人生道路,对其家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是王刚、王晓飞历经多年精心打磨的一部文学作品,基于多年研究积累,并结合近年新曝光的路遥的信件、轶作、影像等史料与研究成果,以路遥人生重大节点为结构,将其一生串连,力图在时代发展的宏阔背景下,通过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拂去时间的封尘,调查真相并甄别真相,还原路遥并审视路遥,清晰生动地展现路遥的成长、创作历程与精神魅力,便于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认识一个更为本真的路遥。
这本回忆录是茨维塔耶娃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回忆了自己早年生活中重要的人与事。她用诗性的思维和语言重新发现了为尘俗所遮蔽的经历,诗人试图在对往事的陈述中稍稍解脱命运沉重的压迫。
国际奥数满分金牌得主,保送北大数学系,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出家11年还俗……在外人看来,柳智宇的人生经历是惊世骇俗的,但对他自己又是非常自洽的。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是柳智宇的作品,也是他迄今为止人生的传记作品,书中真诚分享了他个人的经历,同时对普通人也有智慧启发。就像俞敏洪序言所讲,“人生的每一步当然都要算数。有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人生困境,人就能更超脱一些,也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本书是海子研究专家、诗歌批评家燎原《海子评传》的修订版。作者根据当代重量级诗人海子的作品及其经历,将诗人的一生和诗歌创作,纳入到大的时代场景中来观察和考量,对海子的一生做了客观的描述,勾勒出这位当代传奇诗人的生活、情感、思想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子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对其创作契机和诗歌的价值做了深入分析,使一个独异的青年诗人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助于读者正确了解和理解诗人海子。全书语言激扬,感情丰沛,对诗人海子的赞誉溢于言表,是一部激情与理性交织的传记作品。
本书由鲁迅博物馆授权提供500多张图片,由杰出鲁迅专家李文儒先生执笔,精心描写出鲁迅生平和过往的点点滴滴,编纂成一部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 书画 作品。献给热爱鲁迅,热爱中化文化的人们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三卷。在本卷中,弗兰克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归来后的试图重归文坛主流的努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到了这一目的。而《地下室手记》的写作则宣告了作为经典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诞生,并预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后写作方向及风格的突变与深化。也是在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遇见了情人波丽娜,遭受折磨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古龙传奇人生的人物传记类图书,它重点分析了古龙的武侠小说创作,详细介绍了他的家庭背景,求学、工作经历以及人际关系,生动再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位落拓不羁的浪子。 本书聚焦古龙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武侠小说作品,解读其写作风格、写作理念。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始终秉承 求新求变 的宗旨,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为 武侠美学 理念的形成与 武侠文化 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赋予了武侠小说新的生命,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上,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述了古龙一生的经历。生活中,古龙与他作品中的许多浪子一样, 美酒美人常伴,高来高去洒脱 。他对女人从未专情,每段感情都在半路夭折,可以说是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 1909)》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本书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的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契诃夫生平标准参考书 他是伟大的作家 也是疲于奔命的普通人 契诃夫曾经对朋友说 我的一切迟早要为人所知,我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去感到害臊。 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 雷菲尔德前往俄罗斯各个档案馆,花费5年的时间,研究和考证了数千封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一部分,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创作。 全书共分十部分,重现了契诃夫的魅力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 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 《契诃夫传》英文原版自1997年出版后引起国际契诃夫学界的强烈反响,英文原版3次再版,俄文版也已3次再版。公认为目前为止研究详细、考证全面的契诃夫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