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 横眉俯首 联、 度尽相逢 联。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志向,以 梦里依稀慈母泪 抒写亲情,以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凝聚期待。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 兴观群怨 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加西亚 马尔克斯是世界级作家,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创作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经典。想读懂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些伟大作品,首先要读懂他本人。 在本书中,作者史蒂芬 哈特以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为主线,从马尔克斯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提炼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通过采访马尔克斯的家人,整合多方真实资料,辅以多幅珍贵图片,将我们带入这位伟大作家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呈现了一个生动、真实、完整的马尔克斯形象。
本书是国内穆旦权威传记,兼为穆旦诗歌评传,全书以穆旦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结合他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完整叙写了穆旦作为一个诗人的一生,也写出了一个在铁与火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努力不懈、为现代汉语的成熟而建立的不朽功绩。同时,作者追踪勘测了他那些不朽诗歌的源头。 穆旦是现代汉语诗歌领域极出色的诗人。他早早地就决定了,这一生要为汉语服务。书稿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家世与早期的求学经历;二是西南联大时期;三是抗战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创作与生活。借助于档案、采访资料、抗战史、回忆录、日记等,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并详细而有深度地书写了一个诗人以及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一个民族的传奇。 诗人是种族的触须(庞德语),穆旦更是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诗歌。他献身语言的这一生,应该像纪念碑记住英
人们常说:当一个女孩的床头摆上了简 奥斯汀,就说明她已经长大了。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 奥斯汀,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文豪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喜爱。本书是牛津大学文献学教授凯瑟琳 萨瑟兰等权威学者,通过研究简的信件、日记、小说手稿、阔领大衣、肖像等,重现这位女文豪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书中收录了9篇文章合集,主要特色在于对每一个不同主题充分发展,以及以艺术书籍的形式对这些主题深入研究的呈现。90幅精美彩图令人神往,让我们像是走进了简 奥斯汀博物馆,探究她从少女到晚年里艺术和生活的种种;走进她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探究她灵魂独立下一生的追求。她幽默敏锐,了解人性;她描写爱情,还总能进行巧妙的社会批评。简的作品像莎士比亚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为她了解永不变化的人性。
《劳伦斯传》作者理查德?奥尔丁顿是劳伦斯的好友,他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劳伦斯起伏跌宕的一生,生动地描述了他从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再成长为一个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书中记录了劳伦斯在短短45年中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50余部,历数作品的创作缘由、人物原型、写作地点、社会反响等。这部传记再现了劳伦斯生活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的兴起、一战的爆发、社会矛盾的升级等社会状况,还涉及该时期的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本书是研究劳伦斯的重要参考文献。
《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 水准; “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 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
《我们仨(精)》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专享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专享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
本书是国内穆旦权威传记,兼为穆旦诗歌评传,全书以穆旦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结合他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完整叙写了穆旦作为一个诗人的一生,也写出了一个在铁与火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努力不懈、为现代汉语的成熟而建立的不朽功绩。同时,作者追踪勘测了他那些不朽诗歌的源头。穆旦是现代汉语诗歌领域极出色的诗人。他早早地就决定了,这一生要为汉语服务。书稿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家世与早期的求学经历;二是西南联大时期;三是抗战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创作与生活。借助于档案、采访资料、抗战史、回忆录、日记等,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并详细而有深度地书写了一个诗人以及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一个民族的传奇。诗人是种族的触须(庞德语),穆旦更是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诗歌。他献身语言的这一生,应该像纪念碑记住英雄
内容简介 《读库2401》包含了九篇文章。 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记录家族长辈的经历以及跟晚辈相处的故事。《听妈妈的话》里,母亲的讲述与女儿的书写穿插,让一位出身贫穷好学上进性格要强的女人的前半生跃然纸上。七天时间,已患有中度抑郁不肯吃药的母亲讲完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七十五岁的母亲和四十一岁的女儿之间对人生仅可交流的部分,两人之间是否能达成互谅?《两代人的战争》更多记录的是家族三代人的相处,新旧观念碰撞、认识错位导致的两代人的战争,虽然不再有暴力打骂,但从未止歇。《婆婆》从家庭面对的具体问题——就照顾生病婆婆产生的矛盾切入,读者确能感同身受,一个家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牵涉整个家族。 2020年,从事品牌推广和企业文化策划服务的大洪在朋友的推荐下进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学者丸尾常喜撰写的鲁迅传记,结合鲁迅的原著文本和生活轨迹展现了鲁迅一生为 、为民族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形象。全书共分九章,以鲁迅生平移动轨迹为章节,沿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的顺序,叙述鲁迅生平及思想文学的变迁,对鲁迅各个时期的重点作品如《阿Q正传》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书中对鲁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作为其思想变化的背景来看待,进行了呼应性的叙述和介绍。全书叙述简练、语言流畅,提出了诸多 已经获得鲁迅研究界广泛认可的论断。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加深广大读者对鲁迅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认识与理解。
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丰富复杂而世所罕见的文化遗产。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毕生研究苏东坡的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面向大众,从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苏东坡思想文化世界的历史画作,才思和艺术并有,学术和可读兼具。
“历史是最多情,它对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人和事,都会给与应用的肯定和表彰;历史又最无情,他对于一切祸国殃民,逆乎潮流发展,一切奸佞污秽的人物和言行,都将给与态度鲜明的揭露和批判。” 历史对于张居正的评判是多面的,称赞张居正的多说他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批评张居正的多指责其骄奢浮华、钳制言路。张居正“大有助于社稷者”,作者评价“张居正当之无愧地是一代伟人”,也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张居正又是弱小的。他的崛起、秉政以及最后的覆灭,全都系于“万历皇帝”一人之上。“张居正有心补天,但万历皇帝绝不肯奉天而行。他和万历皇帝君臣之间,潜存着带根本性质的相互排斥和敌对。”在当时皇权至高无上的专制体制下,他与腐朽皇权的冲突导致其终将受皇权摧毁是必然的。张居正当然是一个政
让我们从一棵草开始,从一声鸟鸣开始,用文字,再现曾经经历的场景,记录沉入其中的悲喜。你将发现,一些原本不在意的事物,竟有着别样的动人;世上的一切存在,原都是那么令人感激的事。 这正是文字*初的意义,它不高深,不神秘,就像寻常的呼吸,就像你我的日常。 《捡得一颗欢喜心》《跟着一朵阳光走》《遇见你的纯真时代》倡导的正是通过日常生活推开写作之门,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书中颠覆传统作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应试技巧和写作套路的写作方法,而是从源头解决写作难题 和孩子在看似平常的小场景小事件中,一起发现生活中的小欢喜小感动,传递爱与温暖,重读写作意义。 过些时日,你会发现,写作之门,就这么在日常生活中被轻轻推开了。不知不觉间,你已拥有了自然而然的写作力,成为了温暖有力的表达者。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大都侧重讲述的是杜甫的后半生,前半生却很少有深入考证,造成杜甫人生前三四十年被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本书是国内少有的聚焦杜甫前半生的史学作品,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盛世历史图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我给文学置入了一些坚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东西。它们与生活境况相关,与我十八岁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语言相关,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世界相关。它们永远是真实的东西。我认为,在我的情况下,在我作为一个阶层跨越者的情况下,写作是我能做的 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赠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热奈无规律地向安妮·埃尔诺提出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为从三十年前开始的写作实践做出说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释她的文本的“目的”。这本书 值得一读,而且因为它拒 虚构,对生活经验做了严格的、进步的工作,因而令人感动。本书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埃尔诺本人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也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们对雷蒙德 钱德勒的了解总是掺杂着各类秘闻和真真假假的逸事,他的一生同他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一样扑朔迷离。如今, 文学侦探 汤姆 威廉斯跨越大西洋两岸,吸纳大量新的采访、此前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帮助我们剥丝抽茧地了解这位神秘的作家。 雷蒙德从小倍感孤独,他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失败婚姻的残酷阴影之下,父亲酒后不断动用暴力,迫使他和母亲离家出走,先去了爱尔兰,后来去了伦敦。雷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国。他在腐败丛生的洛杉矶遇到了毕生挚爱:比他年长十八岁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直到这时才转向犯罪小说的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喜忧参半。他执着的写作理念、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在茜茜过世后一度轻生的念头,都让他渐渐远离踏入文坛时的初衷。但是,他留下的文学遗产经
卢作孚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赞誉的近代实业界代表人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中国近代以来“爱国企业家典范”之一。由卢作孚经营的民生实业公司不仅创造了川江航运的奇迹,而且在抗战时期宜昌大撤退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卢作孚在北碚的经营,被认为是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十分成功的案例。本书所辑录的卢作孚文稿,主要来自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档案,搜求力求系统,并强调思想性。文本包括论著、讲话或讲演、题跋序言、告示,并由少数书信。内容主要涉及民族复兴、现代化建设(城市化、工业化、乡村建设)、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科学(西部科学院等)、航运、交通、企业管理、文化等。
阿尔贝 加缪,20世纪伟大的作家,与记者、与自己谈论文学创作和戏剧改编,谈论存在主义和他与萨特之间的 传说 ,谈论人的良知和人类未来的绝望与希望,还有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接受的采访。 这些访谈几乎跨越加缪的整个创作生涯,全面、直接地呈现出加缪对文学和他所关心的问题的思考,以及思想的演化。也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这个真诚的、深刻的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