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 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 耀眼之处。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四册,主要为《政和五礼新仪》的点校。《政和五礼新仪》是北宋末年编成的重要国家礼典,该书编撰过程是,首先主要利用了中晚唐的典籍对历代礼仪沿革进行了梳理,然后在熙宁、元丰学术的指导下,由徽宗皇帝为最终的是非裁定者,对历代礼制的歧异进行了评判,最后制定了标准的文本,就是《政和五礼新仪》。《政和五礼新仪》体现了徽宗整顿礼制的决心和当时的学术取向,也体现出北宋晚期的礼学知识结构相对唐代而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还标志着宋代国家礼仪真正的成熟。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三册,主要为《太常因革礼》、《大金集礼》的点校,共分150卷。《太常因革礼》为欧阳修、苏洵参与编纂的宋代礼典,共一百卷。《续资治通鉴》卷六三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举编纂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大金集礼》,四十卷,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 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包括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分类排纂。
本书稿的论文分成五编:编“元稹与宦官考论”包括论文八篇,从元稹的政治品质着眼,从不同的角度着重论述元稹与宦官的问题。第二编“元稹生平考论”含有论文十篇,对元稹生平中的重大问题诸如元稹与永贞革新、元稹与长庆元年科试案、元稹与穆宗朝“销兵”案等进行考察,得出合乎史实的新结论。而第三编“元稹诗文考论”虽然只有四篇,却全面论述了元稹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作家对中唐文学的突出贡献。第四编“元稹与《莺莺传》考论”共有论文九篇,重点论述了《莺莺传》中的张生并非元稹自寓的问题、写作年月问题以及《莺莺传》对唐代传奇的独特贡献,还详细回答了质疑者的种种非难。前面四编各篇论文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但这些论文的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拨开因这样原因那样因素造成的历史迷雾,以客观
朱彝尊是清初学术大家,《古典文献新视野丛书:朱彝尊年谱》即是对其学术著述、仕宦履历、倡和交游及其相关情况的综合研究,各年首先撮举谱主该年事行大要,然后条列事实,充分引证文献,适当处加按语进行辨析阐述,有助于学者对清初学术生态全面认识。
《苏轼评传》是曾枣庄先生为苏轼鸣不平而写。作者认为苏轼一生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颇富革新精神,而且在政治上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丰财”、“强兵”、“择吏”的革新主张,并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宋王朝的“丰财”、“强兵”、“择吏”,为巩固宋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工作。他一生光明磊落,直言敢谏,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胡适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本书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将其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特别在台湾晚年生活跃然纸上。收中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并纠正了台湾出版物关胡适记地载的错误。
胡适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本书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豸,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将其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特别是在台湾的晚年生活跃然纸上。书中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并纠正了台注出版物有关胡适记载的错误。
在唐代,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诗人。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数量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释道杂揉,诗文中颇多思想史方面的资料。本着评、传相结合的原则,本书章讨论了关于白居易独特的家世的几个问题。第二至五章,几乎是编年式地缕述了白氏曲折而漫长的一生。行文中多引述其各时期的诗作,以见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从而窥知其思想的转变的轨迹。第六、七章,分别评述其前期的激进民本主义思想和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思想,是全书重点所在。第八、九章,分别评述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主张与创作成就。第十章,总述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稹是白居易生死不渝的挚友。二人诗风相近,才名也大体相当,史称“元白”。故附其略传于白传之后。
本书在正史、野史、宋人笔记及苏东坡很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辅以苏轼诗词文章的解读,书写了苏东坡的顽童天性和跌宕多姿的一生。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郭沫若先生这样的评价,对于任何书家都足以使其睥睨一世,声名大震,然而对于鲁迅先生,旧诗与书法不过是他的余事;因此,虽有郭氏这样的推崇,先生的书家面目仍然长期为他文学、思想诸方面的成就和名声所掩,他的墨宝真迹深藏于各个博物馆,不为世人所知、所赏。有鉴于此,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乘此次第二十四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之机,当暮春三月、兰亭修禊之时,各出其所藏鲁迅先生书法精品,荟萃于先生的故乡、书圣传脉之地,举办这个展览,诚空前之盛事,亦书苑之佳话也。然展览有穷期,众多先生书法仰慕者,以未能亲临观赏
被曾国藩赞为“大江南北惟此一人”的张文虎是清季上海浦东人士,学问淹博,曾以评点《儒林外史》、校勘《史记》名噪一时。著述风行之外,不意还有一部日记留在世间而尘封百年,迄今始见真容。本书排日记述当时重大军政事件及官场秘幸、社会新闻,不仅是掌握晚清时代社会历史动态的最可征信的手资料,亦是人所罕知的珍贵的上海历史文献。文学爱好者尚可与《儒林外史》及其评点比照阅读,别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