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配合展览同期出版的中英双语图录。内容包括:UCCA馆长前言;巴黎毕加索美术馆策展人Emilia Philippot撰写的展览介绍文章;中央美院吴雪杉教授关于毕加索对中国影响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所有展出作品的精美图片120幅左右。全书分6个主题,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
2020年,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的150周年诞辰之际,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举办了大规模特展向他致敬,本书即为配合该展览编撰的画册。本次展览除了将蓬皮杜所藏的马蒂斯经典画作悉数呈现,还展出了来自巴黎毕加索国家博物馆、格勒诺布尔博物馆、卡托-康布雷齐马蒂斯省立博物馆、尼斯马蒂斯博物馆收藏的马蒂斯杰作,可谓是史上关于马蒂斯的颇具影响力的展览。因此,本著作也成为了目前市面上关于马蒂斯的全面和重磅的图文画册,可以说填补了中文图书市场的出版空白。(因为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的图片授权费非常高昂,所以之前鲜有出版社授权出版他们画册的中文版。) 马蒂斯与毕加索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毕加索曾经说: 没有人比我更仔细地研读马蒂斯的作
从里窝那到巴黎,出生在意大利的阿梅代奥 莫迪利亚尼短暂的三十五岁人生往往被人们从三个角度解读:一个在朋友们眼中像优雅王子般的情感主义者;一个自幼都在和病魔抗争却缺乏自制力的破坏者;一个对艺术创新与纯粹抱有勇往直前决心的执着者。 这位巴黎画派领袖生前一直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在他死后,其作品价值连城。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他的种种说法不一的传奇与趣闻。褪去种种传闻,反观存世的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年少时接受的意大利古典艺术训练,同时吸收立体主义、原始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等不同风格,加之以超乎寻常的敏锐以及对人物真实神色的捕捉能力,使这位犹太艺术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意大利伟大的现代主义画家,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 波提切利 。 本专著由国际知名美术史学家、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蒂埃里
本书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本体问题,同时也旁涉对音乐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断代史的独特魅力,宛如将巨幅卷轴缓缓铺开。那些题为“历史插图”的章目,让读者眼前一亮。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不逊于穿插在全书各处的百余幅真正的历史图片。为强化“历史感”,译者将书内出自历史人物之口的引文译成了浅易的文言,以使读者感受到叙述主体切换时的口吻变化,适合专业学者、音乐爱好者等阅读。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催生“沉浸式”阅读体验的音乐断代史著作。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
这是一本详细讲解多重曝光方法和技巧的摄影书,是摄影艺术家石广智在多年摄影实践中摸索出的独具特色的多重曝光拍摄方法与技巧。书中配以大量精美、风格独特的多重曝光作品实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解了多重曝光这看似神秘的拍摄方法与技巧,是职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理想读物。
梅兰芳存世文献计600多万字。《舞台生活四十年》是其核心等著作,系梅兰芳先生人生自述,是走近大师,了解其艺术人生便捷、可信的途径。此前出版该书的几个版本都依据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公开发表版本整理,此次由梅兰芳纪念馆首次依据原稿进行整理,是长期学术研究积累,新的材料订正基础上的一次正本清源、回到大师初衷的原创出版。书中添加了大量的梅兰芳生前舞台表演、艺术创作及报道图片,也将添加部分手绘还原历史情境的插图,力图更全面、更丰赡、更真实、更美好地展现、重现艺术大师流光溢彩,绝代风华的艺术人生。
《关于一个孩子:涅槃的故事》是一本关于美国涅槃乐队及其主唱手科特 柯本的极有价值的传记。《关于一个孩子:涅槃的故事》分为16章,事无巨细地描述了乐队的上升期和早年的声望,也不像1994年后出版的书籍那样千篇一律地用英雄崇拜和悲剧上演的论调来叙述该乐队。在“涅槃” 短暂的音乐生涯中,27岁柯本的死是挥之不去的事实,这也导致其后的书籍似乎永无可能完全走出这个阴影。因此,本书活泼有趣、栩栩如生的叙述方式显得尤为珍贵。本书有其时间烙印,即按照它初版时的光景前瞻性地预言了“涅槃”三人组合将凭其开拓精神而前程远大。读者若想仔细了解美国 Grunge音乐时期的乐队,此书是选择。
杨荫浏是中国音乐史家、民族音乐学家。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这本《杨荫浏纪念文集》就是为纪念他而编,分为学术研究、评论、纪念轶事、记录、综述、传记年表和附录七大部分,共收92篇文章。
2019 年是杨荫浏先生诞辰120 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文化艺术出版社联合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举办了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 周年系列活动 。活动共分三大部分:一是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天韵社曲谱》首发式 ,二是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 周年纪念音乐会 ,三是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 周年纪念展 ,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音乐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成就、风采和人格魅力,展现前辈学术传统对于当下及未来中国音乐学术的深远影响,寄托对前辈先贤的敬仰怀念之情。 在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推动下,为能让学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杨荫浏先生,音乐研究所和艺术与文献馆再次联合,编辑出版了《山高水长 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图录》。 这部杨荫浏纪念图录一改仰之弥高的视角,选取更具亲
刘士铭先生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早在学生时代,他的作品《丈量土地》就成为新中国件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并被捷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8年建立在中山公园和平坊前的《劈山引水》,气魄之大、寓意之深为当时人们留下深刻记忆。这件作品在当时和日后美术评论家都给以高度评价,也作为那个年代的代表作而载入史册,这件作品的作者就是刘士铭。但他从不张扬这些成就,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眼观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验世界,是一位敢于追求梦想的人。他在艺术上不重功利,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天真而又浪漫,洞彻人生哲理。他的艺术是崇高精神的升华,是心智的结晶,是他全部的生命。
坂本龙一在回忆中检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过,对于自己怎样“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做了一次最全面的叙述,充满成长的趣味描述和引人深思的语句。书中穿插坂本龙一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旅程。
莫扎特不仅是音乐的天才,而且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我们如今依然生活于其中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在这样一个过渡的时代,欧洲人正从虔主远离俗世的宗教世界转为相信个人可以依靠自己过活,从服从于传统和等级的转为追求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莫扎特本人就是当时的“新人”之一。他的音乐中所传递出来的焦虑、希望与欣慰,如今依然能够深深触动我们。
美需要回归,学会看梅开于老干,学会听鹿鸣于涧心。春去冬来,他在这里,围炉共叙好时光…… 《不谈摄影,只谈风月》是孙郡的本书。 它,无关摄影技术,无关明星,以时间的倒叙,读者慢慢回望这些年。它展现的是他的美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以及文人式的优美语言。 这些工作间隙捕捉的点滴画面,转头间的思绪,让人似乎离名声在外的摄影师近了一些,转瞬却又更有疏离感,欲罢不能。 这是另一种生活,是现实生活里难遇的优雅,是忙碌工作外的练达。 从摄影师的视野带领读者看平日的景物、吃食, 和他自语式的情怀抒发。 繁
《拍照的人》是导演熊小默策划的系列纪录短片,他和团队在 2021—2022 年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记录了 5 位(组) 摄影师的创作历程。本书是同名系列纪录短片的延续,共包含 6 本分册。其中 5 本分别对应 214、林舒、宁凯与 Sabrina Scarpa 组合、林洽、张君钢和李洁组合,每册不仅收录了这位(组)摄影师的作品,还通过文字分享了他们对摄影的探索和思考,以及他们如何形成各自的拍摄主题。另一册则是熊小默和副导演苏兆阳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的拍摄幕后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