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著的《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精)》是一部反映民间音乐家阿炳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谨以此书纪念阿炳诞辰125周年。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
这套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内容以得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巴洛克及古典时期的乐曲为主。 2.这是一部通过乐曲学习演奏小提琴的教材,从最初的运弓、按弦开始就在乐曲、曲调中练习,不枯燥,易为儿童接受。 3.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升号调开始学习,符合手指自然排列,通过不同调号学习手指的不同位置。运弓在初学阶段以短弓为主,然后再延伸至全弓。 4. 进度较快,不繁琐。
印度当代的西塔尔演奏家、作曲家拉维香卡(Pt.RaviShankar)在其艺术人生旅途中致力于印度音乐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他不仅继承了印度传统音乐的精髓,以独特、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非凡、聪颖的创作才能享誉全球。还为印度音乐与西方、与世界的沟通架起交流之桥梁。继承、传播、开拓、创新的精神蕴含在他一生中对“东方与西方”、“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实践中。他是印度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是印度与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先驱者、创新者。本书以拉维香卡九十二年音乐生涯为主线,考察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特征、规律。重点从拉维香卡的成长、成熟、成功三个部分对这位世界瞩目的音乐家、届中国太极传统音乐大奖获得者进行评述。
在这本回忆录中,格拉夫曼用非常诙谐的笔法回忆了他的前半生:从俄国移民来的犹太家族、学习音乐的点点滴滴、走入职业生涯的曲折风波、为事业打拼的甘苦。 在格拉夫曼的笔端,许多令人望而生畏的音乐大师有了声音气息,也透露了许多乐坛秘辛趣闻,让读者见识到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除了音乐训练之外,对于今天所说的“人文素养”的广泛涉猎,以及如何用全身心来体会人生,享受人生。这或许也是格拉夫曼在面对演奏生涯受到打击时,仍能保持幽默与泰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原因。
在成书过程中,作者与郎先生有过几十封书信来往,她总是有问必答,到即将完稿的一段时间,她几乎每隔两一天就给作者一份传真。完稿之初书名定为《德艺双馨的老歌唱家郎毓秀》,后来嘉锵哥看后说,现在一些歌唱演员,上台唱了向首歌,不用多少时间媒体就冠以“歌唱家”的称誉,像郎毓秀教授这样常识深厚,又是双留学,为声乐事业奋斗一辈子的歌唱家称“大师”是当之无愧的。经他提示,作者就将书名改为《声乐大师郎毓秀》。 初完稿完成后即寄给北京的音乐评论家李凌先生,请他写序。李先生很快就将序言寄来。他在序言中,提及拙著是一本“简记”,作者经提示,确实觉得过于简略,不能细致地反映郎先生的风貌,于是又扩写了数万言。他还谈到,自己正处肪溢血病中,而且已是89高龄,叫作者甚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