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本体问题,同时也旁涉对音乐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断代史的独特魅力,宛如将巨幅卷轴缓缓铺开。那些题为“历史插图”的章目,让读者眼前一亮。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不逊于穿插在全书各处的百余幅真正的历史图片。为强化“历史感”,译者将书内出自历史人物之口的引文译成了浅易的文言,以使读者感受到叙述主体切换时的口吻变化,适合专业学者、音乐爱好者等阅读。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催生“沉浸式”阅读体验的音乐断代史著作。
田汉(1898-1968),话剧、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早年留学日本,创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多部名话剧。1930年加入"左联",40年代开始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改革,创作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解放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田汉传》作者田本相、吴卫民、宋宝珍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研究,分24章阐述田汉为戏剧而奋斗的一生,对其《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白蛇传》、《谢
这本由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卡罗·卫芥教授撰写的书稿是迄今为止关于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最**的传记,也是**一本由研究莱昂纳多的意大利专业学者写成的专著。这不仅是关于莱昂纳多生平的写照,更是关于一个男人、一位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生平的写照。这本书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选取了莱昂纳多手稿笔记本上他自己随手写上的关于其日常生活的一些注意事项:备忘、地点、日期、人名、书名和阅读材料、实验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己记录的与其同时代的人的交往经历。这是关于莱昂纳多的最“真实”的的记录。
《储望华忆父谈艺录》讲述了:储望华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4岁时(即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人民日报》在消息报道中称他为“带红领巾的作曲者”。文革期间,其父亲储安平于《光明日报》上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使毛泽东“一连几天没睡好觉”(据胡乔木儿子透露),储安平被打成“全国最著名的几名大右派”,储望华身为“大反派之子”而被牵连。当时储望华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院领导最初出于压力取消储望华于作曲系的入学通知书,一周后该音乐学院的招生组重新考虑储望华的入学申请,并让他进入了钢琴系。《储望华忆父谈艺录》是作者的随笔作品集,追忆了父亲,谈论音乐艺术。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原名君默,字中,后改名为尹默。曾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擅长“二王”书风,晚年主持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致力书法教育,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帖学的启蒙者、开派人物。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沈尹默的成长、事业、思想和人格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形象地讲述了这位书法宗师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成就,从其个人命运的起伏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光影。
本书大体上是根据布洛姆选编的《莫扎特书集集》(布洛姆从安德森的《莫扎特及其空人的书信》中选出201封信,加上按语和注释)编译的。布洛姆的按语由汉译者作了增补。信中的夹注一部分是布洛姆的原注,一部分为汉译者所加。阅读莫扎特的书信时,需要查考每一封信是在哪一次旅行中写于何时何地,汉译者为此撰写了“莫扎特旅行年表”,绘制了“莫扎特旅行路线图”,以供读者参考。
赵朴初一生爱茶。他在茶里悟禅,禅中品茶,以诗吟茶,以书写诗。茶、禅、诗、书,在他那里水融,相得益彰,成为一种多么美妙的“茶禅诗书一味”!此一味,古今少有,稀有殊胜;此一味,非仅仅满足个人的闲情雅致,而更应作为人生境界的升华,作为报四重恩的行愿。 在纷繁的事务里,让我们留点空,坐下来。明窗前,清风里,喝喝茶,悟悟禅,吟吟诗,写写字,营造、享受这份“茶禅诗书一味”…… 《茶禅诗书赵朴初》由余世磊主编。
《民国商业美术主帅杭稚英》是一部传记文学体裁的通俗读物,力求生动、真实、形象地记述商业美术家杭稚英的一生。书中着重记述杭稚英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对具有重大影响的商业美术群体——杭稚英画室作了颇为详尽的介绍,不少材料为首次披露。
古典音乐的危机这个话题在西方已经延续多年了,然而近年来,古典音乐的热度在中国呈现上升趋势,一批带着“中国造”标签的演奏家在国际乐坛掀起一股风潮:黄色皮肤,青春面孔,傲然才情,激扬澎湃……这些音乐骄子以赤诚的音乐之心和出类拔萃的音乐才华,成为影响西方古典音乐进程的强大新势力。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青年古典音乐演奏家宁峰便是其中的一员。让我们在这本《宁静致远造极登峰(宁峰的提琴世界)》中一起走近宁峰,解读宁峰,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宁峰通过这本书分享在成长过程和教学领域中的感悟与感受,以及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演奏氛围的一些看法与想法。本书由李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