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 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 本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 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神秘、受人们喜爱、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目前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
一代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呕心沥血之作,迄今唯一公开自传作品四十万言,字字是金,道尽家国兴衰.个人荣辱。风雨苍黄七十年,长城内外八千里历大难而弥坚,壮心永不已读中华民族沧桑大历史,听单田芳情真意切“言归正传”!
尼克·卡特年仅12岁时就加入了日后蜚声国际、的男孩组合——后街男孩。 尽管活跃在录音棚和舞台上的他过着全世界无数年轻音乐人梦想中的生活,但很快,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缺少关爱、担惊受怕的童年经历导致尼克将幼时的混乱带入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他通过滥用酒精和药物进行自我摧残,直到自己——和自己的心脏——都到达了几近崩溃的边缘。 为了重新获得心灵、身体和精神健康,尼克的道路艰巨又漫长,而这期间妹妹莱斯利因嗑药过量所导致的突然离世,也带给了他巨大的心灵冲击。因此,他立志将自己在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尤其是对抗自暴自弃的行为模式——时收获的所有心得与公众分享。 于是,《后街男孩:尼克·卡特自传》这样一本珍贵的、结合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切实忠告的回忆录应运而生。
精彩而深入地探索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如何塑造了贝多芬的政治理念,并激发他创造出开创性的作品。 贝多芬在家乡波恩吸收了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在咖啡馆和大学里热烈地讨论着这些思想。21岁时他搬到维也纳,与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海顿一起学习。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当局一直在遏制和惩罚公开表达激进政治观点的行为。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热切地追随拿破仑的迅速崛起。 正如拿破仑把欧洲从贵族压迫中解放出来一样,贝多芬也渴望通过音乐来解放人类。他 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形式,尤其是“英雄”交响曲和他的歌剧《菲岱里奥》,两者都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启发。 约翰·克拉布通过他的信件、肖像和个人档案,通过与其他同时代音乐家、艺术家进行比较,阐明贝多芬是一位终生的革命家。
本书汇编了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施主”梅克夫人——对他一生影响的人——十余年间大量的通信,不仅记录了音乐史上这两位著名人物之间不寻常的交往与情感历程,更是柴科夫斯基一生最真实的内心独白,它揭开了一个音乐家艺术创造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