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 巴兰钦传》是知名舞蹈家乔治 巴兰钦的传记。乔治 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1904 1983)是20世纪杰出、具有影响力的编舞家之一。他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原名乔治 巴兰钦瓦德兹,后在欧洲巡回演出,1933年定居美国,与人合作创办了美国芭蕾舞学校、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等机构,并长期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与舞团艺术指导,直至逝世前夕。他被誉为 美国和现代芭蕾之父 ,一生创作编排了400多部作品,执导多部歌剧、音乐剧、电影的芭蕾布景。世界舞蹈专业刊物《舞蹈杂志》(美国)评选出来的 20世纪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十大舞蹈 中有五部是他的作品。
本书尝试以王玫的作品为中心,试图通过对王玫式的创作及教学观念等相关论述的分析,对“学院派”现代舞在建构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本教程共由四章构成。章是教学规范整理训练部分。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学校,训练方法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必须依据“学院派”的教学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的规范整理,使具备大学教育的基本水平。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进行身体素质、基础能力、技巧技法的强化训练,是以后几个阶段训练的重要铺垫。第二章是过渡阶段即短句组合训练部分。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部分是在规范不早不晚训练基础上,重点解决连接环节问题。这部分训练将身法韵律融入发展的第三阶段铺垫。第三章是复合技术技巧训练部分。这一部分将高难度技术技巧以复合形式组合在一起,着重体现舞剧和舞蹈剧目中的各种形象和情感,使技术技巧动作在各种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表现风格技巧进行各种变形发展,更是强化技术动作的情感表现力。巧动作本身“身法韵律化”了,强化了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是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强调舞蹈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舞蹈风格的民族特色,在促进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达到中国舞蹈启蒙和普及教的目的。 教材配有伴奏乐曲,为能辅助舞蹈训练并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年龄特点,我们要求乐曲结构完整、节奏鲜明、旋律性强。希望在舞蹈训练的同时,能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音乐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对音乐的兴趣。
《16-19世纪舞会舞蹈》是作者的一次尝试,不指望详尽无遗。它的目的是给教师提供研究这门课程的资料,把由我和我的同事们制定并被列宁格勒舞蹈学校采用的那些教学法原则记录下来。今后,在深入和扩大研究以及教师之间交流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课程显然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对包括布瑞、帕斯皮耶或者古老萨拉班达在内的一系列舞蹈的描述,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收入这本书中。今后这些舞蹈也将会在教程里占有自己的位置的。但是,每个时代的主要舞蹈,本书都作了介绍。除了扩充这本教程,看来很有必要把过去几个世纪在舞会舞蹈方面的经典著作翻译成俄文并给予出版。它们可以填补本书由于受教程的特殊任务的限制而留下的空白。
《戏曲舞蹈知识手册》共收与戏曲舞蹈相关的词目975条。包括上编戏曲舞蹈基础知识——表演程式与技巧功法、开宗立派的名家人物、“做打舞”并重的剧目、戏曲舞蹈的著作集萃;下编戏曲舞蹈审美文化——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戏曲舞蹈的形式美、戏曲舞蹈的内在美、戏曲舞蹈的空间美、戏曲舞蹈的表现美、戏曲艺术行当的动作表演、戏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等。另附《戏曲舞蹈·刀枪舞》课程汇报视频光盘及图片百余幅。
现代舞训练课程是对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进行训练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教材是以玛莎 格莱姆的训练体系为核心,内容是通过收缩与放松达到对人体的重心、脊椎等全方位训练的目的,为学生将来的表演与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全书由现代舞技术训练综述、基本概念、课堂基训练习三个部分构成。书稿中配有大量的动作解说插图。
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情绪情感的发汇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领先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孕育了原始文化。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征,通过舞蹈,我们可窥见民族的历史的与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组成的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想象·构思·形成:儿童舞蹈教育与创作实践》是儿童舞蹈教育方面的著作。《想象·构思·形成:儿童舞蹈教育与创作实践》首先介绍了儿童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律动、歌表演、集体舞、游戏舞、表演舞等较强的舞蹈组合,详细剖析了基本步伐和组合内容,同时配有相应的作品范例。然后阐述了儿童舞蹈创编的原则和要求、主要因素、创编过程、创编技巧等。《想象·构思·形成:儿童舞蹈教育与创作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喜好,将儿歌、故事穿插其中,活泼风趣,雅俗共赏。可供幼儿园和小学舞蹈教师选用,也可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阅读。《想象·构思·形成:儿童舞蹈教育与创作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喜好,将儿歌、故事穿插其中,活泼风趣,雅俗共赏。可供幼儿园和
《舞龙舞狮教与练》分舞龙、舞狮、综合知识三编。主要介绍了舞龙舞狮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技术分析;舞龙舞狮运动的训l练;庆典舞龙舞狮的创编;舞龙舞狮运动竞赛;舞龙舞狮鼓乐技法;舞龙舞狮体能素质训练;舞龙舞狮运动员选材;舞龙舞狮表演市场的发展趋势;舞龙舞狮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舞龙舞狮运动的美学特点和欣赏方法等。
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舞蹈的发生发展与人的进化密切相关,这涉及人类学;又比如,舞蹈的发展过程与历史的发展过程环环相扣,这涉及历史学;而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意识形态直接影响舞蹈的发展,则又涉及社会学;同时,时代文化背景决定舞蹈的整体风貌,还涉及文化学;此外,世俗风情、人文环境对舞蹈的风格会形成本质性的制约,这又涉及民俗学……所以,舞蹈决不是肤浅的娱乐消遣、蹦蹦跳跳,而是一门有着深层文化内涵的艺术。《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大学舞蹈鉴赏》为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供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使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大学舞蹈鉴赏》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舞蹈的种类、舞蹈作品鉴赏,所鉴赏的舞蹈作品包括中国民间舞、中国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是唐满城教授在北京舞蹈学院历届中国舞系教育专业授课实践中逐步完善而成的教材。其宗旨是把身韵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为一种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首先是进行身韵理论的概述;解释身韵的基本术语与概念;再根据舞蹈运动规律以及身韵的教材特点,对动律元素、主干动作、支干动作、保留短句和组合分别进行归类与分析。在每个章节中还留有思考题,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材注重图文并茂,遵循图跟文走的基本原则。对动作的规格要领主要以文字表述并配有插图补充说明,增强其形象性。教材中动作的表述尽量使用统一的专业术语,在保留短句和组合部分还附有相应的伴奏曲谱。
《半舞——金星舞蹈传奇》以金星本人生活及现代舞蹈艺术为主线,着重记录了金星舞蹈团携作品《海上探戈》征服欧洲的传奇过程,并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剖析了金星现代舞蹈艺术的成因,展现了金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从这部书里,可以了解到金星经营现代舞不平凡的历程,感受她精湛的现代舞蹈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金星,一个站立在迷雾后面的神奇舞者,她犀利的语言风格,直面灵魂的现代舞蹈艺术,给世人营造了许多难解的谜面。这位享誉中外国际现代舞坛的艺术大师,以她独特的身份和超人的智慧,演绎了一曲让世人惊叹的传奇故事。她是一个游离于灵魂与肢体间的“雾语”,等待我们去揭开神秘的面纱……
本书是部舞蹈生理学专著。舞蹈生理学是生理学与舞蹈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它应用生理学及人体运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舞蹈运动中或在长期系统的训练影响下,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知识体系。舞蹈生理学是舞蹈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舞蹈学学科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它是指导舞蹈教学、训练、选材以及舞蹈者自身保健等方面的重要基础理。本书理论与应用并重,系统介绍了人体运动的动力器官、神经调节、能量代谢等方面的舞蹈生理学基础知识;阐述了舞蹈训练、舞蹈与健康、营养和体形控制、舞蹈选材、舞蹈测定与研究等方面的理论及期在舞蹈的实际实用。 本书不仅供舞蹈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舞蹈教员、演员、科研人员及其他舞蹈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套《中国舞蹈通史》以中国历史年代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为历史脉络,共分10卷。本史的撰写基本沿用了《中国舞蹈史》(5卷本,1984)的写作体例,这种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方面原创成果的面貌,这样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代舞蹈史学家在中国舞蹈历史研究的高度与贡献,能够准确地判断后辈学者在中国舞蹈史料挖掘、应用以及学术观点方面或继承,或借鉴,或创新的程度。本书是“先秦卷”由孙景琛撰著。
《中国舞蹈通史》以中国历史年代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为历史脉络,共分10卷。本史的撰写基本沿用了《中国舞蹈史》(5卷本,1984)的写作体例,这种沿用是刻意追求的 以保持其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方面原创成果的面貌,这样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代舞蹈史学家在中国舞蹈历史研究的高度与贡献,能够准确地判断后辈学者在中国舞蹈史料挖掘、应用以及学术观点方面或继承,或借鉴,或创新的程度。
本书以“舞动理论与实践”为选题,在内容编排上共设置十章:章内容包括舞动概述、舞动的历史、舞动的理论依据与模式;第二章分析舞动心理学理论基础,内容涉及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理论、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论、身心合一理论、性格肢体形态与心灵肢体分裂理论;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拉班动作、切斯技法、凯斯腾伯格动作、真实动作进行详尽论述与分析;第七、八、九章研究儿童舞动、成人舞动、老人舞动;第十章对舞动创编进行探讨,内容涉及舞动创编思维、舞动创编语言与结构、混合表达艺术治疗研究、舞动的未来展望。
2000年,重庆大学邀请孙颖老师为该校组建舞蹈系。形势要求必须从创作实践立即转向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教学实践体系化。因此,有了次同仁聚会式的教材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也就是在2000年暑期在重庆市舞蹈学校,由吴俊老师免费提供食宿、教室、器材,参与的人包括重庆大学赵倩;重庆市舞蹈学校吴俊老师和该校冉义、蔡文婷,天津的王堃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的我和邓文英、郑璐、何滔、朱兮、苏雪冰等。大家都是自愿自费聚集到重庆进行这次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的。到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招生开办汉唐古典舞专业,参与这个事业的人日益扩大。并利用寒暑假连续进行了多次研究、梳理、归纳、规范教材的教研活动。同时也形成了以北舞、重大、天津音乐学院为教学实践基地的一体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