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中国舞蹈通史》以中国历史年代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为历史脉络,共分10卷。本史的撰写基本沿用了《中国舞蹈史》(5卷本,1984)的写作体例,这种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方面原创成果的面貌,这样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代舞蹈史学家在中国舞蹈历史研究的高度与贡献,能够准确地判断后辈学者在中国舞蹈史料挖掘、应用以及学术观点方面或继承,或借鉴,或创新的程度。本书是“隋唐五代卷”由王克芬撰著。
本书稿共分为十二个单元共六十二个专题,通过引述舞蹈创作和理论名家很前沿的学术研究精髓,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舞、当代舞的发展,中国舞蹈创作现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观点鲜明的思考,是一部的研究笔记。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各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的教材,《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也适用于在舞蹈史论专业的本科生中开设。对于一些开设在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的舞蹈本科专业,《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也是非常适用的。《中外舞蹈思想概论》由分四编,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乐舞思想、中国当代舞蹈思想、外国舞蹈美学思想、外国舞蹈艺术思想。
舞蹈这门艺术,其特殊性是在肢体的专业能力训练上,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工夫,对只有三年学习时间的硕士研究生,上述的四点希望委实了实际基础。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年两载就能解决,但求一丈而落定为五尺,总比求五尺而落定为两尺更具进取意义。主要是理解治史的一种方法,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吧。
唐满城先生是我国古典舞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古典舞表演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令无数舞蹈学子和理论研究者崇拜的学者型表演艺术家。《唐满城舞蹈文集(第3版)》是其生前专享一本著作,1993年在中国戏剧出版社一经出版,便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书中集中倡导的“形、神、劲、律”,为中国古典舞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文化依据和实践自信。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各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的教材,《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也适用于在舞蹈史论专业的本科生中开设。对于一些开设在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的舞蹈本科专业,《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也是非常适用的。《中外舞蹈思想概论》由分四编,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乐舞思想、中国当代舞蹈思想、外国舞蹈美学思想、外国舞蹈艺术思想。
《舞蹈创作法》是21世纪,中国进入WTO的时代,舞蹈艺术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舞蹈艺术也必须以不断出新的产品占领艺术市场。怎样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呢?首先,就要求舞蹈者对时代、对社会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昆跟时代、反映时代。其次,要具备能够编创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些技能。过去,舞蹈界对编舞技法研究不够,即使研究了,也不够全面深刻。而且,有关编舞的书籍寥寥无几。于是,研究编舞法,翻译介绍编舞技法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口隆哉先生从事现代舞研究,也是日本现代舞大师。但他著述的《舞蹈创作法》却是一部能够应用于创作各种舞蹈样式的实用性教材,或者说,是指导性的参考书。这《舞蹈创作法》可以成为广大编舞者、在校舞蹈学生、舞蹈研究者、舞蹈爱好者的案头之书。
胶州秧歌广泛流传在山东胶州湾一带,是汉族舞蹈中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特别是秧歌中的女性角色(翠花、扇女),其动作、步伐以及所持扇、巾道具的运用、动律颇具特色,表现出山东妇女健壮、泼辣、朴实、爽朗的精神气质,同时在表演上又继承了传统舞蹈形神兼备的特点。 《胶州秧歌(女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伴奏音乐主要采用了胶州民歌和胶州民间乐曲、鼓谱。
编舞技术课程是对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进行训练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教材以编舞理论为基础,对编舞中一些重点及原则问题进行系统讲述,共分为以下部分:绪论:教学计划大纲与要求;单元:动作的认识与创造(舞句的构成);第二单元:动作的发展与变化(舞段的构成)第三单元:形式结构小品。书稿中配有大量的动作解说插图。
作者库尔特·萨克斯(CurtSachs)是世界的音乐史家和舞蹈史家。 《世界舞蹈史》是了解、研究舞蹈起源、发展的极为珍贵的史料性读物,也是我国部介绍世界舞蹈史的译著。书中从原始社会的舞蹈开始,一直叙述至今天在西方流行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民间舞,以及人们熟悉的交谊舞。 《世界舞蹈史》的特点是,性史料颇多,这些史料在外皆为罕见;在介绍舞蹈发展史方面,别树一帜,有独到之处。所以,此书对舞蹈工作者和欲了解舞蹈史的其他学科的舞蹈艺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史料性的著作。
本教材记录了北京舞蹈学院东方舞班现行的韩国“韩英淑流”传统舞蹈基本训练教学内容,共三个风格(节奏)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教材分为上编、下遍两大部分。上编为韩国传统舞蹈的理论部分,分为四章,从“历史文化背景”、“;历史分期”、“艺术特征”、“传承方式”几方面进行介绍。下编为韩国传统舞蹈基本训练的技术部分,分为五章,依次为韩国传统舞蹈基本训练之“基本概念”、“基本动作”、“转与跳的动作”、“动作短句”、“组合”五大部分。本教材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中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