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漫溯。孟庆旸与《只此青绿》的相遇,是她对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发现、感悟和传承。而被青绿改变的生活, 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对她的浸润、影响和沉淀。她在和青绿的彼此成就中,完成了对中华 传统文化从静态观赏到动态传承的过程。 这是一个女孩对舞蹈人生的探寻。孟庆旸从河南周口来到北京,凭借天分、勤奋,在舞蹈艺术上不断精益求精。从舞蹈系学生到舞剧主演,她凭借奋斗、机遇,成为灯光下万众瞩目的焦点,站上了 舞台,留下了动人的舞台形象。她的人生轨迹、她的真实心声,也恰是一个普通人实现“ ”的剪影。
......
本书要谈的是舞台舞蹈的事情,落脚点只在其一个方面——调度。章开宗明义,阐释了‘舞蹈调度的性质与分类’,并侧重分析了调度的形式美;第二章按姓氏的类别分析了产生的‘环舞’,侧重分析了调度中的文化内存;第三章顺接而下,分析了‘线性调度’和调度中的时间要素;第四章扩大视觉面,分析了‘不同形状的棱角形’及调度中的力量要素;第五章把平面和立体空间揉为一体,分析了‘综合调度’及调度中的空间要素。上述五章合为‘上编’,从艺术的视知觉解构了舞蹈调度室‘有意味的形式’。 从第六章起,舞蹈调度就被推向一个更高的陈说平台——‘形式的叙事功能’,是为‘下编’。
《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法问题,在汲取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自身运动规律和美学特质的视角,归纳提炼出了单一类、复合类、综合类、竞赛类四个教学阶段的组合编排原则和具体编排方法,并从编排方法的使用及对编排原则的体现上对所列举的组合范例进行了详尽分析。教材每章后有思考题和作业,便于学习者及时地学以致用。本教材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创编组合”课程的主教材,主要面向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教育的广大师生,同时,对中国民族民问舞的普及教育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这大约2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培养了我。换了一个部门总觉得有些事还没做完,需要对自己这20年的所思所为进行个总结。尽管2003-2014年这十余年我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留校任教期间,经历了北京舞蹈学院50周年校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学改革、北京舞蹈学院教学评估、北京舞蹈学院60周年校庆等一系列活动;也参与撰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规划,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团队申报,以及3本论文集的编辑、十多部以及十余篇学术文章的撰写。但我总认为少了一些什么,现在反思一下,感觉自己一直在做具体的事情,一件件积累下来似乎也取得了些成绩,但对这个学科的总体认识,以及当时为什么那样做,其实是很模糊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此之多的事情,似乎也静不下来思考,只能是完成一件是一件。现在离开了,没有诸多琐事缠身,可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舞蹈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方面的内容。对高校师生的舞蹈教学实践的科学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全书内容新颖、体系完整,对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进行分析与思考,强调了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艺术实践活动如何更加有效开展,进行了全面探析与研究,这对舞蹈艺术的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稿共分为十二个单元共六十二个专题,通过引述舞蹈创作和理论名家很前沿的学术研究精髓,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舞、当代舞的发展,中国舞蹈创作现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观点鲜明的思考,是一部的研究笔记。
本书是林怀民近四十年舞蹈岁月的告白,道尽他在不同时期的执迷、探索与启蒙。光环之下的他,和你我一样,也经历了彷徨、痛苦、挣扎。但他在“失足与起步”、“退出与复返”之间,不断跃进向前。他不时努力提醒自己要把头伸出水面,然后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对着苍穹憧憬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