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自传是卓别林年逾古稀、告别银幕后回顾自己一生生活和从影经历的剖白之作,其中展示了卓别林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他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的天赋,他此后的电影生涯如何展开,以及他如何获得了全球声誉。这部传记是☆早期的演艺名人回忆录,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真实细节和关键轨迹。 从伦敦南区的贫困童年,到好莱坞的财富和名望之巅,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到联美电影公司的创立,再到回归欧洲的 反向移民 ,卓别林始终敢于标新立异,这部自传让我们深入这位好莱坞天才的内心和头脑。 1915年起,他大放异彩,将喜剧、欢笑和轻松带给了满目疮痍的战后世界。后来的二十五年里,世人经历了大萧条和希特勒的上台,卓别林始终坚守岗位 从未有人在人们如此需要的时刻,给如此广泛的人群带来娱乐、愉悦和宽慰。无声电影时代里的
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 卡莱尔写作 影响一代人对席勒理解的经典传记,一经推出多次再版 歌德推荐本书给德国青年,完整收录歌德为德语版《席勒传》近万字序言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年幼的小席勒失踪了。焦心如焚的父亲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上找到了小席勒。 苍天在上,你在那里做什么? 父亲大喊道。席勒的脸被闪电照亮,他回答: 我想知道天上的火自何方而来! 这个世纪不认可我的想法,我是生活在未来世纪的公民。 他是纯洁的天才、谦卑的巨人、盗走真理之火的 强盗 以激情浪漫的笔触,描绘席勒追求自由、想象崇高的一生 卡莱尔的《席勒传》中转述的这则真假存疑的奇闻既捕捉了人们对于席勒作品的印象 他的作品充斥如天上火焰般惊异崇高的想象,又是同时代与后世许多人心中的席勒形象的反射 那位在狂风骤雨中无所畏惧地追问闪
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1920 1997)是继梅尚程荀 四大名旦 之后,京剧旦角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2020年正值张君秋诞辰一百周年,其女张学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历时五年有余,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张君秋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其人生历程既体现时代变迁,又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其中的波澜壮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他从一个贫苦之家的孩子成长为独树一派的巨匠,他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京剧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今天的读者仍富有启迪意义。书中提供了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和京剧发展史资料。
本书是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亲自撰写的回忆录。 于是之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饰演《茶馆》中的王利发,《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关汉卿》中的王和卿、《洋麻将》中的魏勒等,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等。 作者在书稿中以个人角度详细记录了1949年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剧院一同演戏,与钱学森、蒋英夫妇的交往,与 话剧皇帝 石挥亲戚关系的梳理等,穿插有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剧院看戏并对特殊剧目进行指示,以及当年著名的谢晋导演邀请于是之出演《赤壁》中的曹操却意外遭遇计划流产等等 这是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厚的书稿,亦可从这段珍贵的记忆中窥见新中国话剧事业在特殊历史时期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本书是《纽约客》资深剧评人约翰 拉尔为二十世纪美国杰出戏剧家田纳西 威廉斯所著传记,立体呈现了这位戏剧大师台前幕后的人生故事。威廉斯震撼人心的剧作重塑了美国戏剧,甚至这个国家的自我意识。这本独到、深刻的研究传记以富有洞察力的细腻笔触刻画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威廉斯形象 为受压抑、遭唾弃、焦虑不安之人发声的伟大剧作家。在此过程中,作者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引述与阐释、同情与批评之间的分寸。 这本书生动描绘了威廉斯的爱与恨、激情与哀愁,还深入剖析了他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挖掘了将这些戏剧搬上舞台与银幕的艰难过程。本书还收入七十余幅珍贵照片,生动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精彩纷呈的戏剧世界。
安托南 阿尔托是20世纪法国神秘又独特的一位思想家,以其 残酷戏剧 理论著称,被誉为 西方当代戏剧的精神领袖 围绕欧洲剧场上空的幽灵 ,对20世纪后半叶的剧场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是法国革命传统的完美化身,终其一生都在挑战资产阶级的统治,反叛特权与权威。 美国学者大卫 A. 谢弗以客观而克制的笔触追溯了阿尔托激荡、残酷、孤独且痛苦的一生。在本书中,谢弗叙述了阿尔托在马赛抑郁而孤僻并早早接受神经衰弱治疗的童年,回顾了他与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过从甚密和迅速决裂,梳理了阿尔托在巴黎崭露头角后《新法兰西评论》、伽利玛出版社、安德烈 马松等重要阵地和人物对他的高度认可。作者还向读者展示了阿尔托在电影和戏剧领域的创作和角色扮演,重点再现了他在墨西哥和爱尔兰的文化寻根之旅并试图用古老的异域魔法救治欧洲现代病的努力
一个与时代偕行的武生世家写真,一部鲜活的京剧百年传承史。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嫡孙张善麟自传作品,以梨园世家子弟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记述祖父盖叫天、父亲张翼鹏和作为盖派杰出传人的自己,三代京剧武生一脉相承,开宗立派、创新发展、传承弘扬盖派武生绝技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传奇。谈戏说艺,讲述京剧盖派经典剧目的表演创新和绝技创造;菊坛留芳,展现盖派艺术代代相继、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古稀之年回望,笔端精气神具足,流光溢彩、饱含深情。
本书为湖北省黄梅戏代表人物杨俊的传记。杨俊曾凭着甜润的嗓音、细腻的演唱、俊俏的扮相和传神的表演,被誉为黄梅戏的 五朵金花 之一。本书在中国黄梅戏发展的大背景下,将杨俊的人生经历与中国戏曲文化艺术史相融合,勾画了杨俊的戏曲人生。在璀璨的舞台和生活的浮沉之间,在艺术的探索和现实的纠葛之间,在义无反顾的前行和生命的磨砺之间,本书展示了一个视艺术为宿命的女性所迸发出来的生命力量。
本书是郭德纲京剧亲师赵麟童先生的纪念画册。赵麟童先生8岁学艺,9岁登台,演绎了萧何、韩信、宋士杰、张良、济公、包拯等经典舞台形象,并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养分,让麒派乃至京剧艺术不断发展、壮大,适应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书中收录了赵麟童先生的代表剧作、舞台老照片、多篇亲著文章以及人生轨迹,并由郭德纲等多位亲友撰写了序言、回忆录等。
本书是郭德纲京剧亲师赵麟童先生的纪念画册。赵麟童先生8岁学艺,9岁登台,演绎了萧何、韩信、宋士杰、张良、济公、包拯等经典舞台形象,并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养分,让麒派乃至京剧艺术不断发展、壮大,适应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书中收录了赵麟童先生的代表剧作、舞台老照片、多篇亲著文章以及人生轨迹,并由郭德纲等多位亲友撰写了序言、回忆录等。
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尤金 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 1953),美国著名剧作家,被视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一生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作者罗伯特 M.道林是康涅狄格中央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也是美国学界公认的奥尼尔研究专家。全书史料详实,叙述生动,完整再现了奥尼尔这位美国戏剧史上的灵魂人物精彩辉煌的艺术创作生涯及其坎坷曲折的现实人生。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记述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兰田的艺术人生,从她出生在山东曹县写起,5岁逃荒到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戏,成为豫剧 十八兰 的佼佼者,唱响洛阳;17岁初登西安舞台,一炮打响;直至25岁率团落户安阳,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主演《秦得莲》《三上轿》而大放异彩,豫剧崔派艺术逐渐形成。本书同时记录了崔派艺术创立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新时代崔派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豫剧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本书稿研究扎实、考据真实、内容详实,接地气、有温度、有高度,配有珍贵图片50多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豫剧史料价值。
本书为 菊坛名家系列 一种,是评弹名家朱雪琴的个人传记。朱雪琴是《珍珠塔》脉系中*能够突破 沈 薛 声腔的樊篱而屹立高峰之人。本书收集了不少不见于他处的珍贵资料,如朱雪琴童年、青年时期的照片、剧照等,以审慎的态度还原了这位艺术家的从艺历程,解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感知时代变迁、观察评弹发展的历史窗口。
70年代中期,史蒂夫·马丁开始在喜剧表演舞台崭露头角。1978年,他已经是单口喜剧表演舞台上的大明星。而在1981年,他永远退出了这一领域。《天生喜剧狂》,用马丁本人的话来说,即是关于他“为什么开始单口喜剧表演,又为何选择离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