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阎肃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从艺65年来,阎肃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本书由阎肃的夫人李文辉所提供资料和图片结集而成,分为“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的‘风花雪月’”、“半生戎马半生歌”上中下三篇,从阎肃家人、朋友、同事、学者、媒体人等多个视角,真实、生动、详尽地介绍了阎肃的创作、工作、生活情况和他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一位人民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她,是一代 评剧皇后 ,连周总理都说 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 戏剧神童 吴祖光, 霞光恋 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本书是20世纪20 40年代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 中国第*女老生 孟小冬的传记。全书以孟小冬的戏曲之路为主线,同时展现其温馨感人的亲情、真挚温暖的友情、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与坚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气质若兰、孤傲如莲、有艺德有温度的京剧艺术家形象,而孟小冬身上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高尚艺德、匠人精神,在今天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化 品创作工程 括重大出版工程、影视 品工程。《百年巨匠》就 跨界融合的一个重大文化工程,它深具创意, 意高远,选题准确、全面, 富 ,内容 纷呈,内涵 大 深,基本涵盖了我国20 这一 定历史时期在文学 术 面的成就及其 表人物。它讲述的不 各位巨匠的传奇人生,更 他们的文学 术成就同 族、国家,同历史、文化,同当 界,同20 云 荡的年 ,以及同人 的命运都 紧密相连的。他们的成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足21 的当今, 统全面科学解读巨匠人生与大师 术,有着 殊而积 的意义, 社会 时 的要求。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百年巨匠》的表现形式也 多样的。《百年巨匠》 书 录 互动互补, 出版界与影视界的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形成了叠加影响 动效应,进一步丰富 扩大了品牌的内涵 外 。在信息社会 四屏 时
《毓秀钟灵 荀韵新声——孙毓敏评传》隶属于《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项目(2009---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全国政协文史馆持续支持项目),由京昆艺术家传记中心主任谢柏梁主编,李成伟撰写完成。该书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孙毓敏的一生。作者从孙毓敏的童年开始讲起,一直叙述到今。家庭生活、学艺生涯、舞台经历、政治遭遇等等在书中都有所涉及。将孙毓敏的艺术之路大概划分了几个阶段:戏校学艺、剧团工作、文革遭遇、回京再生、校长生涯。在对每个阶段的撰写中,都着重强调了孙毓敏对京剧的狂热追求,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力求浓缩孙毓敏坎坷人生中感人至深的部分。
本书收入二人撰写的有关梅兰芳舞台艺术、交友、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梅家后人的文章50余篇,向读者讲述了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首次全方面呈现梨园真实生态。央视主持人白燕升与40余位梨园名角独家对话。收录了白燕升和张火丁、裴艳玲、计镇华、马兰、陈智林、王君安、吴江、谢涛、张克、韩再芬、孟广禄、李胜素、常香玉等的对话。 这些角儿在作者面前坦露心扉,畅言戏台上的喜悦与忧伤,戏台下的酸甜苦辣。许多语言生动传神,能使人窥见名角们心底乾坤。
常香玉的形象可以用许多故事阐释,她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一部的传奇。她的许多故事都能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听了让人真正得到做人做文的启迪。有关她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些在老百姓里已经流传很广——在河南生活,在中原生活,在中国生活,你不可能听不到关于常香玉的故事。常香玉用自己光辉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来讲常香玉的故事,继承和发扬光大常香玉的品质,使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为世界的当代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本书,或许在我们想走近和了解常香玉、怀念和学习常香玉的时候,能给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材料。
侯少奎,1939年生,国家一级演员,昆曲表演艺术家侯永奎长子。1957年进入北方昆曲剧院工作,工武生兼红净和武生勾脸戏。侯少奎是北方昆曲史上具有四代同门嫡宗流派传承关系的传承人,其剧目、表演、身段、唱腔、锣鼓、服装、脸谱等在近一百年的传承关系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侯派昆曲武生艺术风格。其经典代表剧目有《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等,以及京剧经典传统戏《挑滑车》、《四平山》、《艳阳楼》等。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文化部授予的批*昆曲传承人。本书分家世、从艺、家庭、传承四个篇章,讲述侯少奎学艺、从艺的经过,对其流派传承和艺术表演有深入阐述。从中也可见建国后,北方昆曲的发展演变。书后并附侯少奎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
尹永华创作的《西厢桃花别样红(蒋星煜)》是* 名戏曲理论大家蒋星煜先生的传记。蒋星煜先生回忆了自己的故乡生活、热血激昂的青年时代;回忆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自己坎坷艰辛的学术生涯;回忆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如对《西厢记》的研究,对《桃花扇》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本书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试图把吴梅这位戏曲大师介绍给读者,让人们了解他一生的思想状况和在戏曲创作、理论研究、教学等各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恢复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笔者力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述。
“只是一切都过去了。” 据说,这是孟小冬晚年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不说“一切都过去了”,而是说“只是一切都过去了”。如果她说“一切都过去了”,那么人们就可以感受得到她对过去了的人和事的确已经从容而淡然。但是,她却在“一切都过去了”之前加上了“只是”两个字。这也许是她无心的非刻意而为,却恰恰从中透出她心底隐秘之处仍然错综杂乱。 “只是”,包含了太多无法言明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不论……只是……”,也可以理解为“哪怕……只是……”;更可以理解为“尽管……只是……”。这“不论”、“哪怕”、“尽管”后面的一切,客观上,是过去了;主观上,却沉淀在了她的内心深处。它们组成了她的人生,于是,她这一辈子,就是不想耿耿于怀似乎也不行了。 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
程长庚(1811~1880),清同治、光绪时期京剧艺人,是徽班进京后,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过程中的奠基人之一。程长庚工文武老生,为老生"三鼎甲"之首,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均出其门下。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评其演唱:"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其做工身段都遵循老徽班演法,以"端凝肃穆"著称。曾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此书记录了程长庚作为京剧艺人的一生,从其艺术经历也可窥见早期京剧的发展面貌。并附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从社会底层中奋斗出来,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创造了多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94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本书起笔自1949年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 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李少春(1919~1975),京剧表演艺术家。河北 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京剧李派艺 术的创始人。老生宗余派,并融合杨(宝森)派;武 生宗杨(小楼)派,文武兼备。他的文戏唱腔韵味清 醇,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武戏长靠、短打皆精,武 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 ,对武打套路多有创新。建国后,任新中国实验京剧 团团长。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任一团团长。其 主演的京剧电影《*林》,是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 。魏子晨编著的《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以十首 词曲为线索,记录了李少春跌宕人生及其艺术经历, 并深入、体统地分析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 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后并附李少春大事年表、 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清风吹歌曲绕行云飞(尚小云评传)》由李伶伶著,为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的评传,由“童伶大王时代”、“四大名旦时代”、“荣春社时代”、“尚小云剧团时代”、“北京西安一边一半时代”五部分组成。作者李伶伶潜心研究尚小云极其尚派艺术多年,曾撰写《尚小云全传》。本书视角独特,从尚一生中的五个时间阶段切入,选取其重要的人生片段,将这个个性独特、刚柔并济的艺术大师介绍给大家。除尚小云的艺术成就外,作者特别强调了其凌然的正气和在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方面的贡献。书后附有尚小云生平大事记、源流谱系和研究资料索引。
《烟花三月:扬州昆曲人物评传》以明清时期的扬州府为特定空间,以明清至近现代为时间长链,系统描述了昆曲在扬州地区的历史演变轨迹,详尽展现了扬州昆曲艺人和理论家在整个明清传奇历史阶段的杰出贡献,深刻揭示了扬州在昆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本书特点:一、按时间的进展,分别评述家班主人、剧作家、剧评家、清曲家对昆曲在扬州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二、从戏曲发展的本质上对人物和历史加以评述和总结。
梁谷音,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当代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工六旦(花旦),兼擅正旦、闺门旦,戏路宽广,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动人,善于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画梁软语梅谷清音(梁谷音评传)》以时间为经,剧目为纬,详细描述梁谷音丰富而细腻的一生经历,深入剖析其代表剧目,如《思凡》、《西厢记》、《烂柯山》、《借茶活捉》、《潘金莲》、《牡丹亭》、《琵琶行》、《蝴蝶梦》、《琵琶记》等,穿插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并着重分析其表演艺术心得,将一代艺术大家的心路历程,剖析给读者,在注重可读性的基础上,强调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兼顾。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一起来翻阅《剧坛大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