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视觉评论家李楠的摄影批评集,分为“自己”“问题”“解决”“我见”几个部分。 李楠的摄影评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对问题的剖析鞭辟入里,是一本出色的摄影批评集。
《遇到万玛才旦》主要内容包括遇到万玛才旦,静静的嘛昵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的人无需创作,写作只是一个凡人的欲望,他只想把一切带些情感展现出来,附录:万玛才旦简历与创作年表。
用活动画面讲述故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人之眼:活用电影构图》介绍了电影基本镜头的构图原理,通过阐述如何用画面来、如何通过画面与观众进行交流,帮助大家驾驭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由此,读者朋友对每个镜头在电影叙事方案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有更深入的解读,同时了解如何从技术层面为拍摄强有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做好准备。《电影人之眼:活用电影构图》编入了几百部彩色电影案例,是一本内容集中、可随手翻阅的参考书。书中介绍了如何为影片的每个镜头做有效而富有表现力的抉择,从而使读者能利用视觉,流利讲述故事。不管你是菜鸟,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本书都将扩展你的眼界。《电影人之眼:活用电影构图》作者GustavoMercado是名独立电影人,在制片、编剧、剪辑、导演等方面拥有十几年的从业经验,用
《现实主义与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从美学的角度揭示了八十年代电影在整体上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美学旨趣,并探讨了八十年代电影中人文精神的形成、表现及其主要内涵,还借助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挖掘八十年代电影中的文化意蕴。
《认识电影》是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问世四十多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面对电影中复杂的语言系统、构成要素、表意手段,作者划分了现实主义、形式主义两大阵营,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笔触,引出了电影作为艺术、作为工业、作为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书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剧照和精辟说明,如美国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导演的杰作,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此次修订的2版,增加了对动画片、喜剧片、科幻片、歌舞片、CG电影的评述,经过精校重排和全书彩印,呈现出更贴近英文原版的风貌。
电影艺术诞生至今百余年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成系统的“语言”规范。当一位导演拿起话筒喊出“开始”的时候,电影的“叙述”就已经开始了,而叙述,就要使用语言。与我们日常的叙述不同的是,导演在进行“叙述”时用的是影视艺术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视听语言,一种以视听元素为载体传播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而构成影片最主要的艺术元素就是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从历史演变来看,这些电影语言艺术元素运用的手段与技巧,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和命运。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直至发展到今天,电影艺术正是围绕着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艺术元素不断提炼、总结和加工的。研究这些综合艺术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手段与技巧,是影视艺术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 视听语言的个成熟的领域是电影,第二个成熟形态则出现在电视里,成为一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收录了对吴文光、段锦川、康健宁、李红等十几位记录片创作者与研究者的访谈,以及他们代表作品的介绍,旨在为较少专业背景的人搭建一个了解当代独立记录片作者与作品的平台,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与创作理念。
《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从电影工业、电影艺术、电影人物、电影事业等多个维度,通过搜集整理各类书籍、年鉴、地方志和研究文献等资料,“宏观切入”、“取其大者”,从中国电影110周年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影人、影片、典型事件着笔,简明、生动、清晰地勾勒了一幅中国电影11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与传统电影史著的不同点,在于把与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相关的内容,特别是中国电影进入“新百年”(2006—2015年)涌现的诸多新的电影现象和电影业态,如微电影、互联网电影、电影IP、电影众筹,以及电影事业的新发展纳入进来,使得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历史厚重感,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吉卜力的作品不仅是关于亚洲和日本的历史寓言,而且还鞭挞了忘却历史的愚蠢和浅陋。秦刚先生研究吉卜力的方法论,是对日本人不肯正视的吉卜力作品的主题进行解读,以此揭示宫崎骏如何在动画片创作中努力去践行对于当下的“返照”。 可以说,《捕风者 宫崎骏》的问世,使得吉卜力作品的深层内涵对日本人而言也是初次得以彰显。
这是一本有关电影功能与传播的基础性教材。 依从表述主题,本书分为媒介特质、创作流程、生产机制、历史过程、批评框架等五个部分,透过时空的印迹,概说一百年来电影人认识影像创作影像的历史过程,试图给刚刚入门或想要入门的电影学习者一个全景式的轮廓。
这本书是一本树立标准的书。它支持人们至今在为通过完整、生动的形象来反映我们的世纪而进行的努力。本书将把前人经验中得出的某些原则传留给为此而献身的新的一代——他们热烈参加电影俱乐部的放映活动、力筹私资拍片、进行业余拍片试验、在广告和电视节目里偷运私货,或者经常向大制片公司进行试探。为了保存标准而进行努力是值得的。如今已经成为受人景仰的新现实主义导演或编剧的那批意大利学生,曾在三十年代里备受法西斯主义的折磨。他们当时不得不另找出路,像中世纪经院学者那样狂热地献身于对电影艺术的古典作品和电影理论著作的研究。如果他们没有在那些年代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求精的思想,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决不能结出这样的果实。他们的论著征引广博而精到。 本书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