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影像是怎么突然出现的?也许是在战后,随着电影的转变,当感知-运动情境让位于纯视听情境(新现实主义)的时候。但这种转变酝酿已久,形式多样(小津安二郎,还有曼凯维支,甚或还有音乐喜剧)。 时间-影像不可删除运动-影像,它颠覆附属的关系。时间不是运动的数字或度量单位,也就是说一种间接的再现,运动不再只是时间的直接表现的后果:在那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运动,一种虚假的连接。虚假连接是“非理性分切”的一个例子。运动的电影通过理性分切上进行重新衔接(尤其是在听觉影像和视觉影像之间进行非理性分切)。 电影的影像必然是现在时是一种说法的错误。直接的时间-影像不是现在时,也不是回忆的。它与连续性断裂开来,与心理记忆断裂开来,以便提升到时间的一个种类或一个系列(威尔斯、雷乃、戈达尔……)
《序列编剧法》研究的是序列在电影中的运用。为了从历史、批评、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多方面清晰地阐明作者的观点——关于序列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相关编剧技巧,作者从一些经典影片中挑选了一些剧照放在书中。
《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以视觉文化为主题,包括视觉文化理论、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和当代电影批评等几方面内容,核心都在视觉性问题。具体的讨论对象包括通俗图像、绘画、电影与文学等多种媒介,探求形式与意义在图像与影像世界的展开方式。《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研究希望能够平衡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图像形式与视觉性的细密分析,另一方面则是观看的政治,即这种视觉性与观看行为成为可能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其叙事的意义效果。 视觉性是一个时代特定人群共享的观看图式,它的形成与其特征从来都是这个时代文化的秘密表征。所以《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定名为“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性作为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性历史进程的重要表现而被理解。《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
电影成败与否的关键就是导演。导演不仅要完成一部电影的创作,还要有效地管理好拍摄现场的工作。《电影导演大师访谈》采访了17位才华横溢的世界电影导演,通过访谈的形式展现了导演工作的职能与属性、电影分镜头的选择、电影场景的布设,导演与演员、摄影师、化妆师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以及如何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等。《电影导演大师访谈》还首次向读者揭秘近年来的经典电影的拍摄手稿、示意图、故事板和概念图等资料。 《电影导演大师访谈》适合所有电影爱好者、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电影文化感兴趣的人。如果您想成为一名导演,书中多角度介绍的电影导演的创意构成和对视觉语言的运用方法将会让您受益良多。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等。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如说故事的方式、影像与音乐的配合、人类普遍情感的煽动与塑造。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艺术技巧制造出来的。那技巧,就是娱乐的艺术。 作者写的不是一本介绍香港电影的书,而是一本研究香港电影的书。全书分为9章,析论香港电影业的各种状况,并加上对特定人物(李小龙、成龙、吾宇森、徐克、王晶、张彻、刘家良、胡金铨)的特写,可谓洋洋大观,对于对香港电影史本就缺失许多深层次了解的读者,不啻为一种弥补。作者大卫·波德威尔作为当今的电影学者,其深厚的学养和长期在"江湖"出没的经
在我上任前一年,1999年,我们刚刚开展过一次活动,就是云南艺术学院的建设发展40周年校庆。那一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悠长的思索:云南艺术学院在历届领导班子努力、一代又一代教职工奋斗和学生们的热情簇拥下走过了40年的艰辛道路,取得了桃李满天下的巨大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高度和前进起点。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成为新班子新生代的历史任务。在总结经验,盘点家当,为成绩骄傲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本科教育办学有较长历史,但没有研究生教育层次;实践型队伍创作能力强,但理论成果少;历史的错综与道路的曲折,体现在校园建筑的犬牙交错状态与后院因为缺少投资而闲置荒芜的情况当中;规模小、社会影响力不够而被提议 合并 的悬剑仍在项上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迫切性,成为新里程途中首先遇到的关隘。
在中国,有这样一本杂志,大年发行量达到960万册,高居纸质杂志单期发行量世界的位置,神州大地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册!在中国,曾有这样一个奖项,每一次评奖,都成为全民参与的热门话题;每一届颁奖晚会,均成为国人的狂欢日;每一张选票,都承载着一人、数人甚至是几十或上百人的意见。这本杂志叫做《大众电影》,这个奖项被称为“大众电影百花奖”。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个人,执掌《大众电影》门户,带领其成为举国上下瞩目的“文化明星”;影苑“百花”盛开,他是辛勤的园丁,是一位“造就了一批明星的明星”。 《 与“百花奖”:老电影人崔博泉口述往事》讲述这样一本杂志的浮沉,中国电影的跌宕,还有一个老人的,伟大而又普通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