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身世奇特,经历坎坷。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他传奇经历的全部: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着,他被时代车轮倾轧下狱劳改的坎坷,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痴迷和探索,他与梨园行的奇缘,他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以及和他们的友谊,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 以及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后,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审视,都被他用一支擅长讲故事的妙笔写在书里,也为读者写下了一个强韧的他和他所经历的复杂时代。 书中除集齐了郭宝昌尚未发表的遗作,还收入三篇他的至交好友写作的纪念文章,借亲朋的视角,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郭宝昌过人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他辞世一周年之际,表达怀念和致敬之意。
对一个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矿区的小镇青年来说,从工厂制图员到星光熠熠的摇滚乐队主唱,需要走多远、走多久? 天赋和运气之外,是什么给予他持久的能量? AC/DC是澳大利亚国宝级摇滚乐队,以典型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风格成为无数乐迷甚至乐队的偶像,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当属最高龄的乐队。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传记。在书中,AC/DC第三任主唱布莱恩以时间为轴,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展开讲述,回忆了幼年时期清贫的生活,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第一次接触,青年时期的学徒生涯,以及此后被摇滚乐彻底改变的人生。他经历了摇滚乐的起始和发展,也见证了摇滚乐的极致和辉煌,与大师为伍让他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东北部小城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希区柯克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很残忍,他的真实面貌却始终是个谜。 在本书中,希区柯克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日常的恐惧令他迷恋秩序。他把生活安排得如同军事行动;衣橱里的衣服剪裁必须一模一样,成对匹配;每天下午茶都会摔碎一个茶杯,以此提醒自己生命是多么脆弱;必须事先精确设计每一个镜头,不给任何人留下横加干涉的机会。电影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避难所。 当然,人来人往的片场本身也足够令人生畏,因此,他始终要求现场要保持安静、整洁、高度可控,仿佛这样方能无坚不摧。终,他将恐惧和颤抖从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带到了银幕上,以反抗社会留给他的伤痕。
谈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就不能不提到《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已经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但正因为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人们也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没有选择这些影片——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本书选择了另外一些影片如《小玩意》、《太太万岁》、《花外流莺》,我给自己准备了如下的理由:(1)这些影片可能是读者所不太熟悉的,应该有一点新鲜感;(2)这些影片也绝对够得上“经典”的原则和标准,只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它们或者被忽视,或者被打入冷宫;(3)也是更重要的,在当下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这些影片对我们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 一部用文字呈现的百年中国电影档案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 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 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遇到万玛才旦》主要内容包括遇到万玛才旦,静静的嘛昵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的人无需创作,写作只是一个凡人的欲望,他只想把一切带些情感展现出来,附录:万玛才旦简历与创作年表。
本书是记叙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中山籍文化名人黄绍芬的艺术人生及其主要艺术创作的图传。黄绍芬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代表作有电影《女篮5号》《林则徐》《聂耳》等。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还原黄绍芬近七十年的摄影创作历程,详细分析其摄影艺术和创作成就,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历时十年,通过实地走访父亲黄绍芬的生平好友和门生弟子后收集、整理、核实的数百张黄绍芬的电影剧照、摄影作品以及数万字的名家评论文章等珍贵资料。
本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本电影教科书,从1994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修订出版了三个版本。其在内容上浩繁渊博,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1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从剧情片、纪录片到先锋实验电影,将百年电影发展史娓娓道来;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 此次影印出版的第3版,继续扩充对亚、非、拉等地区电影的研究篇幅,增添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文化探讨,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同时,保留深度解析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在纵向梳理电影发展整体线索之余,又在横向上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谓点面结合。 保留了原著的版式和索引部分,可以程度地满足想要参考、学习和收藏原著的读者们的需要。
在《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中,作者试图借用文化研究中大众文化、精英文化(Eliteculture,有时被称为高雅文化:highculture)与主导文化的框架来区分中国的三种文化,用文化研究学派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考察电视剧这一文化现象,研究这三种文化十分复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相互关系。
《从黄土高坡到电影圣殿》系作家、导演陈非根据已逝著名导演吴天明从影四十年从未公开的心得体会、创作谈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等整理而成的一本书,全面真实呈现了吴天明的从影经历、成长之路,作为导演的心路历程、导演方法与经验,以及作为西影厂厂长,电影管理者,用心关爱与扶持第五代导演的事迹,广纳贤才的伯乐精神,从中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为电影的执着献身、对青年人才的关爱扶持。 吴天明一生虽然只拍摄了七部电影,但几乎每一部都堪称经典,有些甚至可以看作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而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吴天明功不可没,正是由于他的提携,才有了第五代的辉煌,有了中国电影的辉煌。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中国电影资料馆拍摄了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片长约90分钟,内含馆藏抗战纪录片的精华部分,并融会贯通,用历史的视角纵览中国抗战胜利过程之艰辛。 中国电影资料馆以大量档案资料为支撑,对馆藏抗战纪录片进行观摩、甄别、分类、剪辑等步骤,同时收集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档案,并探寻抗战纪录片的历史背景和拍摄过程。《燃烧的影像》一书不仅收录了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的内容简介、解说词、导演阐述等内容,同时甄选20部各具历史价值的抗日纪录片做深度引读,并将影像资料书面化,对观摩的300余部抗日纪录片进行了资料汇编整合,形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材料。
自20世纪90年代数字环绕声技术在电影中亮相,这项技术已经从影院领域普及到家庭中,也从电影领域延展到电视、音乐和电子游戏领域。然而,即使5.1环绕声已经成为视听媒介中的标准,其影响却尚未被研究充分。在研究了过去20年的影片片例以及很多声音设计师、声音混录师和声音编辑师的采访素材后,马克 凯林斯(Mark Kerins)发现5.1路数字环绕声不仅影响着声音设计,也影响了电影摄影和剪辑方式。本书在众多影片中挑选了《搏击俱乐部》《黑客帝国》《发胶》《后窗惊魂》《石破天惊》《拯救大兵瑞恩》和《致命玩笑》等几部影片进行详细分析,用以证明真正的视听手段对电影研究的价值。
《表演艺术教程》系列丛书,全套共计6种8本,分别是:(一)《表演学习手册——九重城与三字经》;(二)《表演教学手册——稻草怎样纺成金》(上、下);(三)《表演应试手册——芝麻芝麻把门开》;(四)《表演美学手册——奏响天堂和声》;(五)《表演创作手册——苹果应该这么吃》(上、下);(六)《表演分析手册——多米诺跳棋 围棋》。
《一生要看的500电影:世界经典电影秘密相册》深入了上百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包含了几百幅美丽、迷人的人物相片、纪实照片,揭露了一部电影是如何被拍摄、戏剧般的导演过程、电影拍摄间隙中的搞笑瞬间。精彩照片如杰克 尼科尔森将斯托科特 詹尼头朝下抱在怀里、达斯丁 霍夫曼身着女装及假体(为仿制女性动作而制作)摆出各种各样搞笑动作、当年还半红不紫却帅气逼人的约翰尼 德普的经典化妆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