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身世奇特,经历坎坷。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他传奇经历的全部: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着,他被时代车轮倾轧下狱劳改的坎坷,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痴迷和探索,他与梨园行的奇缘,他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以及和他们的友谊,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 以及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后,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审视,都被他用一支擅长讲故事的妙笔写在书里,也为读者写下了一个强韧的他和他所经历的复杂时代。 书中除集齐了郭宝昌尚未发表的遗作,还收入三篇他的至交好友写作的纪念文章,借亲朋的视角,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郭宝昌过人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他辞世一周年之际,表达怀念和致敬之意。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 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本书是美国著名音乐记者查尔斯 R. 克罗斯写就的权威科特 柯本传记。作者通过4年的调查、400多次采访以及对柯本未出版的日记、歌词和家庭照片等珍贵资料的抽丝剥茧,生动再现了这个传奇摇滚巨星短暂而炽烈的生命足迹 从悲惨的童年到孤苦的青春期,再到在阿伯丁进行音乐探索的日子,直至*终成名后在公众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下自杀身亡。《重于天堂》不仅为读者呈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地下摇滚乐的辉煌群像,更将其中心人物科特 柯本不为人知的一面重新发掘出来 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的故事,更是一个始终渴望爱的、孤独的孩子的故事。
本书改编自1976年在法国电视一台播出、米歇尔 波尔特对玛格丽特 杜拉斯的访谈。 波尔特是杜拉斯的好友,也是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在这份采访中,杜拉斯对照她的小说文本和照片,谈论她所待过的不同地方,包括她位于诺弗勒堡的房子、花园、森林、特鲁维尔、大海等,就像它们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戏剧和电影里那样。波尔特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如何变成 故事的承载者 ,以及杜拉斯如何在这些地方生活。 波尔特将采访对象杜拉斯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 住所 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劳儿之劫》等)与电影作品(《娜塔丽 格朗热》《恒河女人》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这份访谈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为
罗贝尔 布列松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以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书写人类的精神世界,其独树一帜的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史,被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大师一致推崇。这位沉默、超然的电影圣哲,在艺术之路上缓慢求索,在世时仅留下十四部电影作品。《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 布列松谈话录》是布列松的权威谈话录,收录其四十年艺术生涯中所有重要谈话,由其遗孀米莲娜 布列松亲自整理编纂。本书以创作历程为经,以电影美学为纬,在其中,布列松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哲思娓娓道来,字字箴言,简洁而不失激情。这些思想犹如永恒的火焰,照亮了通向纯粹、真实的艺术长路。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国际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更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 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 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詹姆斯 卡梅隆凭借一系列独具开创性的电影作品引领全球电影的潮流,每部作品都深刻地触动了大众的想象力。在运用尖端电影制作技术来实现他独特的视觉效果之前,他早已通过画笔在素描本上定格关键一幕。 在这本艺术自传中,卡梅隆首次全面公开他的创作历程,集结数十年来个人创作手稿、插画、故事板等,再现《终结者》《异形2》《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灵感轨迹。从孩童时期的涂鸦到未能成片的创意草图,再到那些将被永远载入电影史册的标志性影像,卡梅隆还为每张插画加上了创作背景和理念,阐述他的创作故事。 这是对电影界最富想象力的创新者之一的终极探索,感受传奇导演是如何突破想象的界限,最终把梦想搬上大银幕的。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 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这是一部张国荣电影生涯的全记录。六十一部电影逐篇细说从头,从影片内容、演技评价、艺术风格、旧闻花絮、影坛大动荡直至微妙变迁,无所不包,无所不言其详。犹如一个个分镜头剧本,将电影中的世界历历再现,还原出一个艺人毕生的电影生命传奇,也还原出整个香港电影为辉煌的黄金年代。
游本昌老师是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他出演的济公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但是绝大多数人对游老师的印象也仅限于停留在济公的形象上。很少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跑了半辈子的龙套,年过五十才迎来济公角色;很少有人知道,游老师至今仍以85岁高龄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更鲜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竟然在80岁高龄卖房创业,成立艺术团,只为弘扬艺术,教化人心。游本昌老师的故事值得当代年轻人去了解,去感动,他的思想对千千万万的当代读者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谢晋从影60年,是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从成功执导《女篮5号》开始,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界新一代导演的杰出代表。 本书从谢晋导演的人生经历出发,融合了作者对于谢晋导演的个人体会与特殊经验,这对于理解谢晋、理解谢晋电影,是重要的精神和艺术索引。
胡朋幼年随家迁居北京,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正风中学任职,并参加救亡演剧活动,1938年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开始了其艺术生涯,出演了《丰收》、《放下你的鞭子》、《日出》、《雷雨》等剧。1949年被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其银幕处女作是《钢铁战士》,并因此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同年又参加了《白毛女》等片的拍摄。1952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出演影片《智取华山》、《土地》等。1955年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1958年毕业后,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团担任艺术指导,被授予上校军衔。 此后她拍摄过《深山里的菊花》、《战上海》、《回民支队》、《槐树庄》、《烈火中永生》等影片。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
昆汀 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大卫 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国际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更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 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 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对一个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矿区的小镇青年来说,从工厂制图员到星光熠熠的摇滚乐队主唱,需要走多远、走多久? 天赋和运气之外,是什么给予他持久的能量? AC/DC是澳大利亚国宝级摇滚乐队,以典型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风格成为无数乐迷甚至乐队的偶像,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当属最高龄的乐队。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传记。在书中,AC/DC第三任主唱布莱恩以时间为轴,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展开讲述,回忆了幼年时期清贫的生活,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第一次接触,青年时期的学徒生涯,以及此后被摇滚乐彻底改变的人生。他经历了摇滚乐的起始和发展,也见证了摇滚乐的极致和辉煌,与大师为伍让他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东北部小城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人物传记。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20世纪*伟大的电影制作人,他给电影带来了一个礼物,即制造出悬念和人类心理学知识。在他漫长职业生涯所拍的五十多部电影中,经典之作有"西北偏北"、"惊魂记"和"第39级台阶"。作为一个善于讲述复杂的电影故事的大师,希区柯克是*批制作出既符合大众文化同时又是高雅艺术的导演之一。他从很早前就开始和肥胖作斗争,在他成为电视节目"希区柯克剧场"主持人的时候,那已经是他为百万观众所熟悉的形象,而他在自己电影中的客串角色则是观众们*期待的特色之一。在他生命的*后,他已经从*初那个伦敦郊区蔬果商的儿子,变成了好莱坞标杆导向,智慧与博学贯穿其中则是他作品的特色标签。
他是*有日本特色的导演,独特的风格被称为 小津调 。1923年,小津安二郎以助理身份进入电影行业,十年后凭借《心血来潮》被《电影旬报》评为年度*电影。此后,《晚春》《麦秋》均被列入日本电影名片200部,《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鱼之味》等名片亦获奖无数,其传世之作《东京物语》更是蜚声国际。 他的作品总是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幸与哀,通过省略与留白让观者体会人生的无奈或明朗,始终坚持 电影以余味定输赢 的理念。 他喜欢女人却终身未娶;他亲历过战场却从未拍摄战争题材;他作品众多却始终风格如一。他无意成为艺术家,只想做一名电影的工匠。 小津安二郎的一生就像他的电影一样,余味绵绵。
苏云同志长期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的主要领导,是长影的奠基人之一,为长影的辉煌、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的贡献,是我国德高望重的电影事业家。在他辞世六年后,这本人生传记《云白石坚 苏云传》深情缅怀了对中国电影做出深远贡献的长影老厂长苏云。《云白石坚:苏云传》从独特的视角,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把苏云同志的人生镶嵌在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历程和长影从创建到发展的画卷中。其中既有对长影老厂长苏云同志革命一生的概述,也是新中国电影摇篮和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写照。
在女儿黑泽和子的眼中,黑泽明是电影界特立独行的导演。对电影永远执着,小到农夫的草帽,大到雨过天晴的镜头都要穷尽细节,力求完美 更是生活中有趣而令人怀念的父亲。他喜欢登山,不喜欢吃面;脚趾受伤时会像小孩子一样哀嚎;如果没人照顾的话,就连衣服也会穿得一团糟 这些生活片段还原了生活中真实的黑泽明。他的一生都在上山的路上,他深信着:z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座山峰,z好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
《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主要内容简介: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希区柯克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很残忍,他的真实面貌却始终是个谜。 在本书中,希区柯克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日常的恐惧令他迷恋秩序。他把生活安排得如同军事行动;衣橱里的衣服剪裁必须一模一样,成对匹配;每天下午茶都会摔碎一个茶杯,以此提醒自己生命是多么脆弱;必须事先精确设计每一个镜头,不给任何人留下横加干涉的机会。电影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避难所。 当然,人来人往的片场本身也足够令人生畏,因此,他始终要求现场要保持安静、整洁、高度可控,仿佛这样方能无坚不摧。终,他将恐惧和颤抖从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带到了银幕上,以反抗社会留给他的伤痕。
德里克 贾曼(Derek Jarman)被誉为 英国电影的天才 。他不仅是导演,也是诗人、散文家、画家、植物学家、园艺家。他执导了《卡拉瓦乔》《英格兰末日》《爱德华二世》《蓝》等多部艺术影片,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泰迪熊奖等国际性大奖。 传记作者不仅是艺术史专家,也是园艺专家,恰与贾曼有着某种对称性。贾曼曾声称自己一生重要的作品是他的花园,他自己也的确成为当代艺术和文化界的一座花园。本书向人们审慎而全面地展示了这座花园,他的全部作品,以及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
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 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作品背后。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潮导演中*贯彻 作者电影 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 *自由的导演 。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