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 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 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国际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更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 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 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罗贝尔 布列松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以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书写人类的精神世界,其独树一帜的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史,被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大师一致推崇。这位沉默、超然的电影圣哲,在艺术之路上缓慢求索,在世时仅留下十四部电影作品。《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 布列松谈话录》是布列松的权威谈话录,收录其四十年艺术生涯中所有重要谈话,由其遗孀米莲娜 布列松亲自整理编纂。本书以创作历程为经,以电影美学为纬,在其中,布列松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哲思娓娓道来,字字箴言,简洁而不失激情。这些思想犹如永恒的火焰,照亮了通向纯粹、真实的艺术长路。
昆汀 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大卫 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国际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更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 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 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对一个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矿区的小镇青年来说,从工厂制图员到星光熠熠的摇滚乐队主唱,需要走多远、走多久? 天赋和运气之外,是什么给予他持久的能量? AC/DC是澳大利亚国宝级摇滚乐队,以典型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风格成为无数乐迷甚至乐队的偶像,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当属最高龄的乐队。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传记。在书中,AC/DC第三任主唱布莱恩以时间为轴,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展开讲述,回忆了幼年时期清贫的生活,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第一次接触,青年时期的学徒生涯,以及此后被摇滚乐彻底改变的人生。他经历了摇滚乐的起始和发展,也见证了摇滚乐的极致和辉煌,与大师为伍让他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东北部小城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安妮霍尔》到《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的电影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几乎每部新作都由自己撰写剧本。他是在世蕞知名的美国导演之一,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以机智幽默、浪漫故事和深刻哲学吸引万千影迷,十六次提名奥斯卡原创剧本奖并三次夺魁的记录无人能敌。 《毫无意义》是伍迪·艾伦的自传作品,首度全面地回顾创作生涯和生命故事,讲述一个纽约穷小子如何踏上喜剧的台阶,成长为万千文艺青年膜拜的幽默大师。从布鲁克林贫穷且温馨的童年写起,回顾两次大学退学的轻狂时光、担任综艺编剧的青葱岁月、和老一辈喜剧大师的友谊、讲脱口秀的艰难日子,并着重书写漫长且辉煌的导演生涯,讲出《安妮霍尔》《午夜巴黎》等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首度全面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情感经历。 《毫无意义》延续了伍迪·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 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 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关于伍迪 艾伦 姓名:伍迪 艾伦 ( Woody Allen ) 本名:艾伦 斯图尔特 康尼斯堡( Allen Stewart Konigsberg ) 生日: 1935 年 12 月 1 日 职业: 演员、编剧、导演、音乐家 国籍 : 美国 出生地 : 纽约布鲁克林 主要成就 : 第 84届奥斯卡金像奖 *原创剧本 午夜巴黎 第 71届金球奖 终身成就奖 第 69届金球奖 电影类 *编剧 午夜巴黎 第 17 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原创剧本 午夜巴黎 第 2届豆瓣电影鑫像奖 鑫豆单元 *导演 ( 外语 ) 午夜巴黎 第 16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原创剧本 午夜巴黎 第 20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原创剧本 午夜巴黎 第 59届奥斯卡金像奖 *原创剧本 汉娜姐妹 第 11届报知映画赏 海外作品奖 开罗紫玫瑰 第 50届奥斯卡金像奖 *导演 安妮 霍尔 第 50届奥斯卡金像奖 *
大卫?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 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 引人入胜、 具争议、 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 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大卫?林奇访谈合集重磅面世,
本书为评弹演员的回忆录、访谈和传记。或详或简,或综述,或片段,或轶闻琐记,但都记述了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体会。是学习、研究苏州评弹史和社会历史的资料,总结艺术经验及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陈荒煤文集9:电影评论(下,1984-1995)》为“电影评论”卷。收入作者自1949年至1995年写作的电影评论149篇(第7卷34篇,第8卷46篇,第9卷69篇),时间跨度46年(其中1964年至1978年辍笔14年),是作者从事电影理论工作的重要成就。其中多数文章曾收入作者生前编订的《解放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初版)、《攀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探索与创新》(作家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少数文章选自全国各地报刊。除评论文章外,还有一些以通信形式写作的影评,以及为部分电影剧作家作品集撰写的序跋也一并选人。各卷目次排列均以写作时间(或发表时间)为序。除个别明显的错字加以更正外,不做任何改动。文内注释均为作者文章原注。 《陈荒煤文集9:电影评论(下,1984-1995)》汇集的陈荒煤先生从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的电影评
本书通过研究空间、运动、对焦、光晕、畸变等各种镜头运用技巧,剖析了电影叙事在视觉上的“光学个性”,探索了电影镜头的表现力及其在叙事上的作用。本书通过分析商业片与独立电影的生动案例,包括它们在观念、叙事和技术上的特点,揭示电影师如何利用镜头的力量来表达情感、主体、基调、氛围、潜台词、情绪,以及抽象概念。书中包含大量的插图,可帮助阐释镜头语言的美学和情感内涵。 本书可帮助各个层次的电影创作者学习如何拍出富有美感的、在叙事上引人入胜的画面,同时能给导演和电影摄影师创造性地进行电影创作带来一些启发。 作者古斯塔沃.默卡多是获奖独立电影人,在写作、导演和故事片摄影方面拥有十几年的经验。他的另一本作品《电影人之眼:如何用画面讲故事(经典电影镜头构图技巧示例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吉卜力的作品不仅是关于亚洲和日本的历史寓言,而且还鞭挞了忘却历史的愚蠢和浅陋。秦刚先生研究吉卜力的方法论,是对日本人不肯正视的吉卜力作品的主题进行解读,以此揭示宫崎骏如何在动画片创作中努力去践行对于当下的“返照”。 可以说,《捕风者 宫崎骏》的问世,使得吉卜力作品的深层内涵对日本人而言也是初次得以彰显。
《电影化叙事技巧与手段:经典名片手法剖析》是一部探讨电影叙事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林洪桐教授系列电影理论专著带有总结性的论著。它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于电影艺术的思考,也展示了理论联系创作实践的生动面貌。
《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回顾了苏秀四十多年在配音界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 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经验和心得, 生动可读。
电影艺术诞生至今百余年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成系统的“语言”规范。当一位导演拿起话筒喊出“开始”的时候,电影的“叙述”就已经开始了,而叙述,就要使用语言。与我们日常的叙述不同的是,导演在进行“叙述”时用的是影视艺术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视听语言,一种以视听元素为载体传播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而构成影片最主要的艺术元素就是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从历史演变来看,这些电影语言艺术元素运用的手段与技巧,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和命运。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直至发展到今天,电影艺术正是围绕着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艺术元素不断提炼、总结和加工的。研究这些综合艺术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手段与技巧,是影视艺术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 视听语言的个成熟的领域是电影,第二个成熟形态则出现在电视里,成为一
玛丽莲·梦露无疑是一位荧幕女神!但是很少人真正了解她。每次看到别人写关于她的东西,她都说是“谎言!谎言!谎言!” 现在,终于有了一本玛丽莲·梦露独白性的报道。1962年6月1日,玛丽莲·梦露三十六岁的生日那天,摄影记者乔治·巴瑞斯(GeorgeBarris)去拜访她,此时她正在拍她人生中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他们在8年前见过面并成为了朋友,那个时候就计划出一本图文自传书。现在,时机到了。在接下来的6周里,巴瑞斯一直在拍摄并采访她。“别相信你看到的任何关于我的报道,除了我告诉你的……”她对Barris说。然后,她开始吐露她的心声。 巴瑞斯一次跟玛丽莲谈话是在8月3日,在她被发现死于公寓的24小时之内。在他们一次见面中,她还很兴奋并且热切地希望去拥抱生活。“我觉得我才刚刚起步。”她说。 巴瑞斯深信这是一场谋杀,而不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人称“我”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少有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超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峰顶,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 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 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 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是英国电影导演及制片人,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被称为“悬疑电影大师”。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本书是 的一本关于希区柯克的传记。作者探讨了希区柯克的电影风格是如何创生的,如何成为悬疑电影类型的标识,以及它的遗产如何继续塑造着我们的文化世界。本书分12章,不以编年体传记的时间线为线索,而是以不同的人生类型(例如长不大的男孩、谋杀凶犯、偷窥者、伦敦居民、胖子等)阐述了希区柯克生活和工作的不同方面,12个角度中的每一个都揭示了希区柯克的个人经历和他已经成为神话那些真实源头,展示了他通过电影投射出的自己的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