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在传记的形成上,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考证,通过访谈补充和澄清已有文献资料中缺失或者模糊、有争论的细节,细致地还原陈庆云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与科研历程。传记的结构以时间为纵线,以陈庆云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阶段作为章节划分的标准,对陈庆云学术研究方面的思想脉络与代表性学术成果、在学术组织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贡献进行系统论述。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唐有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化学界泰斗L.Pauling,获博士学位。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8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在院系调整中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唐有祺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范旭东,实业家,原名源让,字旭东。长沙人(祖籍湘阴),维新派人物范源濂弟。少入长沙吴镜蓉馆,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随兄去日本,1908年考入日本西京帝国大学化学系。1911年回国,怀“工业救国”之志。1914年在天津创办久大盐业公司,为中国生产精盐之始。1918年又在天津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所产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建国150周年博览会上获金奖。接着在南京建造当时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硫酸铵厂。七七事变后,他所办的工厂相继陷入敌手,他冲破包围,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入川,在四川又办起久大和永利分厂,继续生产盐、碱,以支援抗日战争。1945年在重庆病逝,毛泽东送挽幛,上书“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本书主要讨论化学电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位置,新电源体系的探索,以及有关电池反应机理的若干公共性基础问题,包括电池中正、负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多孔电极的极化机理等,可供从事化学电源研究和设计的科技人员参考。
《中国化学史》为化学通史,历述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化学发展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前的为古代化学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是近现代化学史。中国古代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是近代化学则是从欧洲传来的,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中国现代化学,融人世界化学体系之中,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是指存在物最初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由它构成。前一种观点可称为“生成论”,而后一种观点可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是在东方生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而在西方构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生成论和构成论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别的总根源。 在西方
《应用化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论述了应用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主要技能。全书共11章,主要包括绪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合物、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功能材料的进展等内容。 《应用化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石油、生物 、环境、医学、农学、材料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高专层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本书为华师大二附中校本教材,共计11章,介分别绍了“元素的诞生:从大爆炸到超新星”、“自古以来得的元素”、“中世纪的炼金术和炼丹术”、“近代化学实验”、“分析化学”、“电解的强大威力:活泼金属和非金属”、“从焰色反应到光谱分析”、“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本书著者积多年对立体化学教学及研究的成果,精心选材,提纲挈领,编成此书。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化学系高年级教科书之用,也可作为研究生的参考书。因此,书中在介绍一些基本要念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使读者领会分子在反应中立体化学的取象,从而达到合成的目的。为此,著者大致地把本书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前几章介绍立体化学的表态结构。占较大篇幅的后几章是介绍动态的反应立体化学,著者选择了富有启发性的合成实例加以叙述,我想读者学习以后,要以体会到构象分析的威力。著者深感许多分子结构及其反应用平面式表示很难使读者理解,但如用构象式,早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