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詹纳作为疫苗的发现者在全世界广为人知,但他发现疫苗的故事却被简化甚至歪曲了。这部传记不仅对詹纳的成长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也介绍了当时英国的博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良好氛围,正是这个环境成就了詹纳医生和博物学家的双重身份,也让疫苗的发现有了可能。另外,这部传记还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发现疫苗的历史,阐明了人痘接种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牛痘接种(天花疫苗)的过程。最后,这部传记还翻译了詹纳分别在1798年、1799年和1800年写成的关于天花疫苗的三篇论文,让这些珍贵的科学文献首次有了中文版本。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行医于基层的实践,就如何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如何推进医疗保健体制改革、如何加强社区医疗的建设、如何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正确实施病人选择医生、如何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处理好医患关系及如何指导患者就医等。作了宝贵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实际意义的见解。日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对病人健康负责的医生的喜悦、烦恼和矛盾的心情,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在我国卫生改革征途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对这些问题应引起的思索。这是一本不仅是广大医生、卫生行政领导,而且也是广大病人和社会各界值得一读的好书。 日记内容主要涉及人们在医疗消费中的一些心态和误区,医患之间的关系及矛盾,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缺陷,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改革等内容。
本书共七章,章以文字和线条图对皮瓣原理进行简明讲解,第二至第七章按皮瓣应用的解剖部位,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各种皮瓣的临床应用。全书共有实际病例220例,示意图370余幅,反映手术过程的彩色照片1400余幅,内容涵纳临床常用皮瓣移植技术。全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整形、美容外科医师的高级参考书,亦可供烧伤外科、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骨科、普通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相关学科医师阅读参考。
《肝移植(第2版)》共39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肝脏的解剖生理、肝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围术期处理以及肝移植的基础研究等,并将该肝移植中心近20年、1000余例肝移植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融入了各个章节。另外结合当前国际热点和国内实际情况,详细重点介绍了诸如肝癌肝移植受体选择的进展(杭州标准)、活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及DCD等肝移植学者极为关注的内容。
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古代一位的医药学家,生于公元五四一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他的一生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十四个皇帝。他的高尚医德和辉煌业绩至今仍是海风外广为流传。 本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富有情趣的传奇故事,形象地再现了也思邈的非凡经历,同时塑造了一大批的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阅读此书,不仅会增加历史知识、了解中医药学,而且对强身、健体,养生都大有裨益,这部作品极具研究和实用价值。
一部励志传奇少小离家老大回,46年前的夏天,一次冒死“偷渡”,揭开了西关青年吴中柱为承袭父亲“积善行医”的祖训,历经几度浮沉,迂回辗转,终在美国实现“行医梦”的传奇经历。一份真挚爱恋“还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一个是眼科泰斗的金枝玉叶,一个是西关长大的叛逆少年,学医让他们相识,牵手五十余载。从广州到香港,再到大洋彼岸,哪怕三年的远隔重洋,抑或“悬殊”的家庭背景,这段缘从未间断……一幅风情回卷温情细腻的回忆,多幅珍贵的老照片,为我们再现陈耀真、毛文书夫妇及女儿陈之昭教授一脉相承的学术精神,讲述作者跨越年代跨越国界的奋斗史,并描绘出一幅老广州的风情画。
打开这本书,读者就能真实而生动地看到“我”——中医余国俊先生是如何在崎岖不平的中医山路上攀登不已、乐此不疲。全书共分四卷:卷师承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先师亲授记;第二卷尊崇“近代中医人”——张仲景医学研习记;第三卷我对中医学的体悟——余国俊临证治学录;第四卷医林之“华山论剑”——我与同道的学术争鸣。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总计调查学校1320余所,调研总人数383216人。为了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本次调研结果,尽可能使大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信息资源,使之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现将本次调研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以供广大教育、体育、卫生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参考。《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共分四个部分:部分为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和细则;第二部分为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状况;第三部分为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状况;第四部分为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