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选择了90多位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通过简明、活泼的文字,带我们走近这些科学家,循着他们的人生经历,倾听他们的事迹,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欢乐、挫折与痛苦,了解他们高尚的品德,勤奋好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能学习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又能萌发对科学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本书成为青少年朋友的良师益友。
本书从杨利伟的学生时代开篇,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这位 中华飞天人 如何从一个小城少年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航天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 23个成长关键,50段辛酸历练故事,更接地气地还原人物本色,是青少年励志成长的优秀读本,也是公众近距离了解杨利伟,触摸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的读本。
本选题为茨威格传记作品集之一,讲述了麦哲伦的一生。他在印度和非洲服军役,同西班牙国王签订合同后远航,在航行过程中处理叛乱,克服困难后终于取得成功。他是第一个把环球航行理想付诸冒险运行动的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让人类文明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茨威格在本书中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强、谨慎和孤僻的麦哲伦,在对麦哲伦航行过程的描述中凸显了其性格,描述了麦哲伦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茨威格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麦哲伦的一生写得立体生动、有血有肉。
本书为谭其骧先生的精简版传记。作者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 求是师求真 ,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大努力。本书除作一些文字精简外,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纯学术部分、一些引用的原文,以及反映传主所处形势、参加的重要活动和与他人关系的内容等,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本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传主吴浩青,1914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从吴浩青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两大方面,详细叙述了吴浩青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李政道传》精彩透析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浅俗曼妙地阐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其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李政道传》还从侧面反映了近年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全面披露了“文革”时期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者如实记述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书中首次披露的事实,对时下学界的伦理困惑,也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李政道传》由李政道的好友兼助手季承先生耗费10年时间精心结撰,七删七改,还原了一个伟大学者的真实经历,特别讲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遥、相知、相爱的故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牵福生活的源泉。 李政道,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同时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襄赞
本书介绍了美国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纳什的传奇人生。他是如何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新闻人物,他又经历了什么艰苦磨难,他的生活与常人又有什么不同或是相同.....本书都将有所展示。 本书再现美国数学天才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传奇生活。30岁以前,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此后,他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学命理疯话的幽灵人物,几乎被世界所遗忘,直到他从癫狂中苏醒,获得诺贝尔奖。
梁树年先生,又名豆村,画室名安樗堂。生于1911年,北京市人。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位名宿,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理论家,篆刻家和诗人。早年拜师与张大千门下。其画传统笔墨功力深厚,重师法自然,重意境。创作上,他积古纳今,触类旁通,博览贤作,意趣高雅一种不为艰辛和名利所使,执着地把握有限人生的无限进取,追求天人和一的艺术极境,掸落世俗的灰尘,忠于艺术真诚的失业精神,造就了他雄厚的艺术实力,形成了坦荡,雄定,浑朴,清雅的画风。梁树年先生曾任教于原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北京中国山水画会付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经为国务院办公厅,政协礼堂,人民大会堂,*纪念堂,中央电视台,中国外交部,及北京各大饭店作画,并收藏。他的部分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定为重要国礼
本书讲述了云南白族传奇老中医段洪光传承发展中医药学、济世救人一生。他出生于血统高贵的大理段氏家族、少年时便有胆有识敢于为民请命。然而成绩优良的他因家境贫困不得不弃文从医,17岁的他便当上助理医生,几年后便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和广结人脉开张了自己的医馆“保元堂”。此后,他不断在云南医界大放异彩,著名抗日将领和美国授军纷纷找他看病,“保元堂”声名鹊起。建国后的段洪光随时局而动,或下乡做赤却医生、办“合作医疗”,或重新开馆坐诊,始终惠泽一方。改革开放后,估洪光除了自己治病救人外,更扶持子孙们积极从知药事业,使“保元堂”有进一步的发展,也使得更多的病患因段氏的灵药而得以祛除病痛。
司马贺是20世纪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心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皆卓有建树,因“对经济组织中的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司马贺把人生比作一个“歧路花园”,在穿越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并对涉足过的每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司马贺的一生充满了变化,但又始终很“执著”。他毕生都在推动综合,希望找到隐藏在经验表面下的模式。本书展示了司马贺一生的追求和留下的足迹,探究了他对科学的贡献及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司马贺工作和生活的翔实记录,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为研究20世纪美国科学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西方史籍中,虽然也有偶尔提到中国和东方其他国家文字,但都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在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和旅行家所留下的许多记载中,倒是有不少谈到中国的内容,这些记载先后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和东方仍是非常陌生的。 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十字军东征的展开、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民族国家的产生,给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市民群众开始进入史学领域,世俗编年史、城市编年史、世俗人物的传记和游记等随之出现。其中有些著作就是写东方国家的,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亦译《马可·波罗游记》)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城邦的商人家庭,其父居古拉·波罗和其叔玛窦·波罗都是
从延安窑洞走出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 留美科协 的骨干成员,与赵忠尧、邓稼先、叶笃正等同船 海归 中的组织者。 立志科学报国,从南开中学毕业选择专业时,他游移在地质学与化学之间,60多年后,他的母校明尼苏达大学在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时,称他为 中国地球化学之父 。 他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富铁矿、铀矿及黄金大会战指明了找矿方向。 他广泛关注和积极开拓的分支学科领域,涉及低温地球化学、分散元素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化学、陨石与天体化学、极地考察及大洋深钻。
潘季驯(1521-1595)是16世纪中国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他一生中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认真汲取前人认识黄河、治理黄河的积极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治黄”理论和“堤防修守”的完备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书是作者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写成的关于潘季驯的综合性评传。 全书共分12章,分别从生平概略、治河的历史背景、前期治河活动和后期治河活动、交友和著述、工程技术思想、工程管理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维及历史地位诸方面对潘季驯的一生作了评述。
本书是第五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沈志云是我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 沈氏理论 ,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响应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志云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本书把晚明期间的徐光启(1562-1633)放到中国的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嬗变的历史必然中予以考察和评价。徐光启所处的时代,是“天崩地解”前夜的动荡腐朽时期,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多元裂变时期。他既是在科举“烂路”上屡败屡战的传统儒生,又是倡导近代科学思维的前驱人物;他既是浸润于尧舜孔孟程朱陆王的士大夫,又是试图以天学“补儒易佛’’的洋教徒;他既描绘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的宏伟蓝图,又无法冲破旧世界的制度网罗;他既具有正派清廉的高尚道德,又不乏周旋官场的政治智慧。总之,徐光启的思想既有孕育近代文明的超前性,又有束缚于传统的滞后性。因而他既是传统社会立言、立功、立德的理想人物,又是为传统社会压抑而郁闷的悲剧人物。试想,如果徐光启思想的近代胚芽在当时能够生长发育,那么中国的近代社会及其思想史大